家長園地

分類
家長園地

子女非附屬品 聆聽感受助親子溝通

撰文:香港家庭教育學院總監狄志遠博士

一個銀幣總有兩面,我們努力與子女建立親密關係的同時,在生活上也難免出現衝突。要減少爭執,身為父母,需要明白子女是獨立個體,他們不是父母的附屬品。而家長行使權力,是為了保護心智未成熟的兒童,而非展示自己擁有權力。年幼的子女,總有頑皮的時候,而青春期的子女,反叛更是成長階段的正常現象。當子女犯錯時,適當的責備是需要的,但一句:「我是你的父親,我說的話你就要聽!」並不適合現代的環境。

大家經常聽到「要把子女當作朋友」,但要怎樣才能做好這一點呢?蔡元雲醫生在《我該對孩子說甚麼》一書中談到單獨約會子女,文中提出了數點具體的建議,十分值得向讀者們推薦。

聆聽的 Dos and Don’ts 

當父母聆聽子女說話時,切記不應「演繹」、「提議」和「教訓」,請看以下兩個例子。

例子 1:小明放學回家時垂頭喪氣,向母親說:「今天真的很不開心!」

母親回應道:「發生甚麼事呢?是不是今天又跟小強吵架?我說過多少次,不要跟別人爭執!你不明白嗎?」

例子 2:愛玲獨個兒在房內哭泣,父親知道了,便問她所為何事。愛玲說,班中的同學誤以為她想做班會主席,結果現在被部分同學排擠。父親就這樣回應:「你有試過跟同學們說個明白嗎?有沒有找老師協助呢?」愛玲垂頭不語,父親接著便說:「我老早說過,跟別人相處,事事要當心……」

小明的母親在演繹,而愛玲的父親在提議,他們共同做了的事,就是教訓子女。但他們沒有給予孩子空間,說出到底所謂何事,以及事件引發的感受。各位家長們,試把這兩個例子給子女看看,問問他們倘若置身其中,他們會有甚麼感受呢?

找出兩代的共通觀點

具同理心的聆聽,是兩代溝通的重要工具。正如上文所述,父母和子女對事物的看法必定存在差異。但其實,人與人之間看事物的觀點必定有共通處。以愛玲的例子而言,也許她的確未夠成熟,而且她的處事手法亦未能令到父親認同。但是,不給予足夠的空間讓子女抒發感受,往往是代溝的起因。其實,被人誤會的感覺一定不好受,相信做父親的也曾有同樣的經歷。所以在這件事上,兩代之間的觀點雖有差異,但共通點在於大家都會有類似的經驗。

父母應該多聆聽子女的故事,當他們遇上不開心的事情,縱使我們不同意他們的處事手法,但亦要肯定那份失望和失落的感受,這樣子女才能敞開心靈,與父母溝通。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