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把工作放在辦公室內

撰文:香港家庭教育學院總監狄志遠博士

香港是一個高度競爭的社會,講求效率、高增值和高生產,所以香港人都是「工作狂」,或被迫接受很長的工作時間。理論上,我們的工作時間是有規則的,例如:朝九晚五或朝九晚六,當然亦有些職業是有更長的工作時間,但總會有下班的時間。不過,近年有不少朋友下班後仍會把工作帶回家繼續忙碌,再加上現時的電子平台及互聯網非常發達,所以更方便大家下班後仍可以在電子平台上繼續工作及聯絡。結果,在不知不覺間,大家變得沒有穩定的下班時間,回到家中仍打開電腦,繼續查看和回覆電郵、看報告和寫計劃書等等。

工作時間長,除了對身心健康造成影響外,時刻記掛著工作的進度,同時亦會造成心理壓力,嚴重影響家人的情緒,所以香港人普遍都有情緒壓力問題。把工作帶回家,不單是一些事務或任務,同時是把工作壓力一併帶回家。這些壓力會不知不覺影響自己的情緒,也因此影響家人的情緒。當然,子女希望父母能陪他們玩耍,但父母在家要忙於工作,於是覺得子女很煩,便將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

家庭是一個促進家庭成員互相支持的地方,我們在情感上應有更多更深入的互動,互相分享關懷與愛。但當我們把工作帶回家後,大家會感受到你的壓力及情緒,子女逐漸會覺得與你難以溝通,結果嚴重影響親子關係,那是十分不值得的。

我們回到家中,不是延續處理事工,而是要與家人建立親密關係,所以回到家中,要多與家人有親密行為,例如擁抱、玩遊戲和說故事等。同時要多表達愛意,分享心事。在家中是談情說愛的,而不是忙於回覆公司的電郵。這不單可以舒展大家的身心,也懂享受家庭樂。

工作時工作,遊戲時遊戲,這是最簡單的道理,就請大家把工作放在辨公室內,將愉快的心情帶回家中。

升小常見問題 專家為你解答

資料來源:升學專家趙榮德

問:報讀小一計分制度中,孖生小朋友如何計分?若兩個性格不同,應該為方便自己,讓他們報讀同一間學校嗎?

答:其實對於雙生兒是有這樣的制度,一是兩個都錄取,一是兩個也不錄取。如果兩個錄取,兩個孩子也是加5分的 ,所以不是分「大孖」、「細孖」。如果兩個孩子性格不同也沒所謂的,我之前的學校也經常收雙生兒,兩個孩子的性格不同 ,分他們到不同班別就可以了。

因為每個班別會由不同性格的老師教授,不同性格的老師教導不同性格的學生,所以家長放心。別將他們分到兩間學校就讀,這很辛苦家長的。但是直資學校或私立學校就要小心一點,這就可能會出現錄取一個而不錄取另一個孩子的情況。

問:報20間直資或私立小學是否最低消費?

答:這個真的豐儉隨意,每個家長也有不同的情況。有些家長因擔心而報了很多間學校,重點是你去了多少間學校面試。你要預計報了20間學校,撞期情況會很嚴重,但最重要就是不要令小朋友太辛苦,小朋友辛苦你就很痛苦的。

另外一個問題是你報20間學校是甚麼原因呢?有些家長稱想孩子warm up ,即是熱身。其實熱身不需要報20間學校,你開動車子3、4次總可以warm up到吧?所以不需要報20間學校,5、6間也差不多了。而且,小朋友面試得多,其表現是會不斷遞減的,因為小朋友會辛苦和疲累。當放棄或感到失敗,便會打擊他的信心。

問: 心儀小學第一輪面試,與次選小學第二輪面試撞期,兩間也是熱門學校,次選小學有第二輪面試,似乎機會較大,又放棄第二輪面試會浪費小朋友之前的努力。我應該怎樣選擇?

答:家長是否兩間學校都是同樣喜歡呢?如果兩間學校也是那麼喜歡的話,那當然是選擇第二輪面試那間了。因為第二輪面試,很大機會進入第三輪面試,然後就錄取了。如果你不是兩間學校也一樣喜歡,即使你有第二輪面試也沒有用。所以重點是你是否兩間學校也這麼喜歡,而如果你第一輪面試那間是很喜歡的,我覺得應該選擇那間了,因為你很喜歡錄取你的話你一定會去,所以不是基於哪一輪面試來作出選擇而是究竟哪一間學校你最喜歡,你就應該去最喜歡的那一間學校。

問:名校小學會考慮家長背景嗎?會否因為家長未有身居要職而打折扣?

答:如果是官立或是津貼學校,其實沒甚麼地方能填上家長的背景,他只是知道你是否有世襲、分數夠不夠及運氣夠不夠,所以官立或是津貼學校是不會看家長的背景。

但如果你是考直資或是私立小學,就有機會問你的背景或需要填寫這些資料。很多年前的家長也會擔心自己不是做所謂高尚的職業,或是自己的職位也是普普通通,那所學校會否因此而不錄取他的小朋友呢?

我覺得有很多教育工作者,即使是名校也未必看家長的背景,真是看小朋友本身,甚至有些學校也不會面試家長。當然有些名校是很計較,即是計較家庭的收入 或是那個家庭的支援,而這個與家長的職業就未必很有關係。不過家長不要因你自己不是身居要職而決定不報讀那些學校。

如何處理小孩升小的焦慮?

資料來源: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吳綺琴

小朋友升讀小一,未能適應,有些不但會經常在學校喊著說掛念媽媽,更會出現食慾不振等問題。家長擔心小朋友出現焦慮,可能會不斷跟他説「只要你盡力就可,媽媽不看分數成績!」但這樣做可以處理小朋友的焦慮嗎?抑或會弄巧反拙?

首先,家長要明白小朋友由幼稚園升上小一是一個很大的轉變。對於小朋友而言,他真的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來適應。因為在小一階段,功課深了、守的規則多了,加上老師也嚴格了。小朋友也會有焦慮情緒,影響小朋友身體出現各種症狀,或甚害怕上學。

那麼小朋友要用多少時間適應呢?其實是因人而異。一般來說,一些比較內向或是觀察型小朋友容易變得焦慮,所以他們適應的時間可能相對比較長一點。因此,父母先要了解小朋友的性格和氣質,以調節自己對小朋友這段適應期間的期望,並千萬不要和其他小朋友來比較。

美國精神科醫生Dr Daniel Siegel,他提出了一個很有用的方法 —— Name it to Tame it。當家長觀察到小朋友在情緒方面有一些波動時,父母會先使用自己的左腦分析小朋友發生甚麼事。父母應要同時使用左右腦,代入小朋友的感受和處境裡,然後將你感受到小朋友的感受說出來,這個就是「Name it」。

例如你和小朋友說:「你是不是很害怕?你是不是很擔心?你好像吃不了飯,是不是有甚麼正在憂慮?」我們如果能夠將小朋友這些情緒說出來,其實就是將小朋友在右腦裡感受到的東西,很清晰地勾畫出來。

對於一些較大的小朋友,父母就可以鼓勵他自己將情緒說出來,父母則可回應他們。這一種大人和小朋友右腦和右腦的聯繫,能穩定焦慮的情緒,這個過程我們稱為Connect。當Connect之後,我們就可以和小朋友再聊一些其他事情。

但是父母要記著,當小朋友說出自己情緒時,我們千萬不要跟他說:「不用擔心,傻的,不用想這些。」或「你這樣便行了,你盡力就可以了。」如果我們用左腦去回應,是無法舒緩右腦那種焦慮,亦不能夠安定到他那個中腦負責情緒區域的部分。

最後就是當父母能夠用一些情緒詞彙,將小朋友的感受能夠說出在腦中發生的事情,也就是將右腦裡一些情緒,變成左腦的認知,我們稱之為Redirect。當在認知上,明白自己正在經歷和感受甚麼,這樣我們的右腦便會想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便是Problem Solving。

在處理小朋友焦慮和緊張等問題時,上述的先後次序是很重要。除了先後次序之外,還要父母的耐性。我們要耐性讓小朋友明白自己的情緒,這樣我們便可以和小朋友一起想出對策。

三歲定八十?甚麼影響性格?

撰文: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出席朋友家的生日會,甫到達已看見一群小孩圍著團團轉,玩得不亦樂乎;客廳的另一角落,若干孩子卻在看著他們心愛的課外讀物,看得入神,好動和好靜的孩子隨即立竿見影。到底好動和好靜的特質是先天已寫進我們的遺傳基因密碼中,還是後天父母培育及教養方式塑造而成的?

踏進醫院的育嬰房,可見嬰兒百態。房中睡著不同型格的初生嬰兒,撇開身型不談,每個嬰兒都有他的特質。有些嬰兒十分活躍,無時無刻雙手雙腳都在動,彷彿正在踏單車;有些嬰兒則像睡公主、睡王子,整天都在睡,樣子似是十分滿足。各人的型格在餵奶時亦可見一斑,有的較主動,急著吃,令人擔心他會不小心給嗆著了。另一些卻十分被動,或吃得慢,像在品嚐山珍海錯,細嚐其味。

有些孩子自出生開始就不愛睡,整天都在玩,即使父母如何努力讓他入睡,仍是徒勞無功,反而是把自己給弄得筋疲力竭。但有些孩子卻在 0 至6 歲的階段已經十分愛靜,靜靜地玩一個下午亦能樂在其中、悠然自得。其實,好動好靜的性格是在甚麼時候開始定型呢?無疑孩子的性格確實有部分遺傳自父母,但亦不應斬釘截鐵地過早將孩子定型。

以馬戲團的各種動物為例,牠們各有獨特的天性,如獅子和老虎較兇猛、大灰熊及猴子亦有野性的一面,可是經過特訓後,牠們的性格特質都會有所改變,馴獸師能夠安全地跟牠們同場表演。對於父母而言,重點在於接受孩子好動或好靜的特質,而非在於此性格何時定型。

接受孩子的天生特質並不等於判定了孩子是愛動還是愛靜,家長必須抱持一個開放的態度,因為經過悉心培育,孩子仍是有空間向不同方向發展的。然而,這豈不是十分矛盾,既要接受孩子的特質,又要培養他不同興趣的發展,那該如何是好呢?家長正是要從矛盾之中捉摸兩者之間的平衡點,讓孩子身心得以健康發展。

猶記得早陣子看過一段有關殺人鯨的紀錄片,片中講述殺人鯨雖有著其天性,但在不同地區生長的殺人鯨亦會習染當地族群的特性,而變得更兇殘或較善良。其實,先天的性格特質與後天的文化及環境影響,兩者有著互動的關係,家長切忌因孩子天生如此而放棄後天的培育。只要配合孩子先天的特質,再配合適切及富刺激的環境,或許三歲未必定八十!

父母可以如何處理較自我中心的小朋友?

資料來源: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饒方莉

很多家長都發現自己的小朋友很自我中心,在玩遊戲或和一大群人玩的時候,總要別人跟自己的規則去做。例如一個5歲的女孩子和別人玩的時候,她堅持一定要玩積木但是她的朋友不想玩積木,想玩車,那這個時候要怎樣做呢?如果這個小朋友感到不開心,自我中心會發脾氣,不要人跟她一起玩。別人就會覺得這個小朋友有一點固執或脾氣。以下有幾個方法,看看可否幫到家長去面對小朋友自我中心的情況。

第一,我們要去肯定小朋友的情緒,父母這個時候可以去到小朋友身邊告訴她:「是的,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很不開心,因為你真的很想玩積木,而其他小朋友又不想玩。你不能玩積木是否覺得很不開心?」父母在這個時候可以嘗試拍拍她或擁抱她,給予她一種肯定和親密的感覺,讓小朋友的情緒可以慢慢平穩平靜下來。如果見到小朋友可以平穩平靜下來的時候,可以幫助她嘗試,慢慢學習第二步。

第二步我們稱為透視人心,易地而處。如果小朋友去到另一個小朋友的世界或角色去感受一下,自己這樣做的時候對方會有甚麼感覺。家長可以和她進行角色扮演,譬如剛才的女孩是A,另外的小朋友是B。女孩扮演B,家長便扮演A

家長可以學她的語氣:「我不玩!我不喜歡玩車!我一定要玩積木!」父母就問小朋友:「你有甚麼感受?」小朋友通常都說:「他常常都要堅持他的玩法,我不想跟他玩。我都不開心。」

家長也可以問她:「如果是這樣你還是否希望以後見到這個小朋友,和他一起玩嗎?」可能女孩會說:「我也不太想,那如果是這樣我以後都要單獨自己一個人玩,很悶的。」小朋友通常都想有人和他一起玩的。

接著去到第三步,學習解決問題。家長可以和小朋友一起想想方法,例如和B小朋友嘗試猜包剪揼可能這次是贏的話事,下次可能是輸的話事。我們換轉換轉這樣玩又或我們共同發揮創意,例如好像玩積木的例子,我們是否可以一去玩積木和車呢?將積木砌一個停車場出來,接著車就在積木上面遊走,這樣便可以一起玩。

我們幫小朋友想一些不同類型的解決方法,但最重要的是他一定要學習明白他的行為對於其他人有甚麼感受和影響,而他怎樣改變自己的行為,以致別人會更加想和他玩,即Prosocial Behavior。

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如何運用音樂學習語言?

資料來源:言語治療師媽媽Miss Carley

為令小朋友學習語言,家長都會使用不同方法,有想過唱歌也是其中一個方法嗎?音樂是一種國際的語言,對小朋友來說是很有趣味性的,我們亦都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利用音樂幫助小朋友學習語言。

最簡單的一個方法叫作歌詞填充法,對一些可能未懂得說話,或只會說一些單字的小朋友來說,家長可以嘗試利用這個方法。家長可以選擇一首小朋友比較熟識的歌,例如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但這次就不唱這首歌出來,只用一個單音去唱整首歌,例如ma ma ma ma ma ma ma ma ma ma ma ma ma,然後突然之間停下來,等小朋友哼唱剩下來的那個音出來,可以鼓勵到小朋友讀那個單音出來。

第二個方法就們可以與小朋友唱一些稱為Action songs即是牽涉動作的歌曲。例如最為人熟悉的If you’re happy and you know it, clap your hands。這可與小朋友一邊唱,一邊做不同的動作,從中小朋友可以學到不同動作和一些名詞和詞彙

原來音樂都可以加強小朋友的記憶,大家有沒有發覺有很多歌我們以前小時候或很多年前聽過,就算很多年沒有唱,其實還會記得這些歌詞。因此,我們跟小朋友可以簡單地唱ABC Song,可以教小朋友學簡單英文字母 ,又或者可以跟小朋友學數字,例如one little two little three little Indians。

如我們想小朋友學日子的英文名,這樣可以跟他們唱Monday Tuesday Wednesday Thursday Friday Saturday and Sunday,這樣可把一些詞彙加入音樂裡,令小朋友更容易去記詞彙。

第四個方法就是可以嘗試把一些說話,好像唱歌般唱出來。我們可以同時找一些道具幫忙,例如簡單的鋼片,例如我們要說:「陳小明,食蘋果。」則可用一些唱歌的方法唱出來,加強小朋友溝通的動機和興趣。

男女大不同如何適當地培養子女?

資料來源:前校長林浣心

男女大不同,不過我們要注意不要典型化男生或女生,因為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但是你問我男校和女校開學,單是小學一年班開學,真是女孩子哭得比較多。

在性格上的成長男女確實有些不同,當然在男女校的校長和老師應該要注意到這個特性,不要把男女一樣來看待。所以為甚麼有時候我說選學校的時候要很看這一點,因為大部分學校都是男女校,很少為男女生性別差異去設計課程,而最不幸地課程都是一面倒對女生較有利。

她們的專注力比男生好得多,所以一般來說上課時,老師會覺得教女校是天堂。我不敢說另外一個是地獄,但挑戰是很大的。男孩精力無限,第一件事要放電,我經常都勸家長:「如果你有兒子的話,請爸爸們多點參與。」因為媽媽確實很難每天陪伴孩子去踢足球再去踏單車。

我經常也說,媽媽沒有當過男孩子,她自然不明白為甚麼他是這樣的,他的屁股就是不黏椅子,他的腳就是馬達。他喜歡挑戰與升級,媽媽可順著這種個性,培養他。所以你看看那位男生的性情是怎樣的,你就設計適合的事情給他做,並從中鼓勵他。

女生就很喜歡聊天「吱吱喳喳」,很多秘密,在自己和同學的群組裡面,都有很多小組別。其實女生的興趣可能很多元化的,要看看女生平日喜歡看甚麼書籍,陪她去圖書館時和她聊一下,一起選擇,也不要因為她是女孩,她就一定要看某類書,就著她的興趣來培養她。

我猜小朋友為甚麼那麼開放地把所有事都告訴我呢?有時候當小朋友很想說一些事情給媽媽聽的時候,大人可能沒有同理心來回應他。因為我們成為大人後,就忘記了我們曾經都是小朋友。我們忘記了小朋友遇到某些問題的時候,是何等無助。其實他一回到家時,他很希望撲在媽媽身上,把冤屈氣說給媽媽聽。但是媽媽緊張的是,明天要不要默書。

久而久之有時候覺得說了也無效的,那我不如寫給一個聆聽我又不批判的人。處理這些尤其女生心事的時候不要那麼快用理性去批判,你試試就像她要流眼淚,你給她一個兜盛載著那些眼淚,或她要一個肩膀依靠一下你就給她依靠一下。很多時候女生就會有這樣的現象,當你做到這個部分,她就會肯慢慢跟你說心事。

家長要讓他感受到家裡是很安全、很有尊重和很有愛的。第二,家長要多留意小朋友,按他的興趣。女生比較容易處理,因為她的專注力好些,所以只要你提供了那些東西,她就會自動自覺,男生就需要多些推力。

當你的兒子長大到像你這樣的高度,你的女兒長大到像你這樣的高度,你想不想他仍然挽著你的手?約會一下你?然後跟你說:「媽咪,我有一些心事想告訴你」你想不想是這樣?你想這樣的話他不會自然發生的,而是在他成長的過程裡面,父母花了很多心思,就像錢箱存錢一樣。

分類
家長園地

教導孩子 遠離暴力

撰文:許龍杰醫生

現今的社會資訊發達,訊息傳播速度快,小朋友自小就無可避免接觸各種健康和不健康的資訊。例如社交網絡充斥語言暴力,電腦和手機遊戲更是充滿血腥打鬥和戰爭暴力,結果可能令下一代有樣學樣。

從生物學的角度看,暴力是生物的天性本能,否則在弱肉強食的森林裡,就不能存活。剛出生的孩子,離本能最近,但理性的培養,卻是後天的功夫,也是家長的責任。

家長應嘗試引導孩子,反思暴力的禍害:

1. 暴力不能解決人的問題,只能解決有問題的人。

2. 我們活在一個充滿難題的世界,既然理性也解決不了的難題,用暴力更不能解決。

3. 理性為人類埋下文明的種子,暴力為社會散播仇恨的毒素。

4. 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冤冤相報何時了?

5. 當別人和你想法不一樣,可否嘗試想一想:大家有甚麼共同點?有甚麼可以一起分享呢?

6. 世界上沒有兩個相同的人,假如只因對方和你不同,就用暴力消滅對方,那人類的滅亡就為時不遠。

7. 學校有教中國歷史和西方歷史,而人類的歷史就是暴力的歷史。對上一次的全球大戰 ─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人類自相殘殺,消滅了 10 個香港的人口,結果解決了甚麼問題呢?

8. 不計個別地區衝突,今日全人類的和平盛世,社會的穩定繁華和和平福樂的境況,絕非必然。

9. 只有社會穩定,世界和平,人類才有空間追求學問,推進科技,發展經濟,改善社會文化生活。只有遠離暴力,人類才有將來。

避免孩子犯錯 不如立界線

撰文:GLP 全力愛創辦人兼義務總幹事林何佩儀

吹毛求疵,是父母管教子女最容易犯的錯誤;「愛之深、責之切」,是一般父母的心情。父母常恐懼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學壞了任何的不良行為,會貽害終生。因此,父母在管教子女時,常常以無微不至的批評來提醒孩子。其實,孩子犯錯是成長的必經之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斷改變,父母必須因應他們的成長需要來處理他們的行為,甚至改變與他的相處方式。

例如孩子未能依時完成功課時,父母應平靜對待這件平常不過的事,因為這正是讓孩子進步和成長的機會。又例如孩子駁嘴,可能顯示他們開始學習獨立思考,並不一定是對父母不尊重,只是當孩子日漸長大,自我主張開始出現,有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對現實生活中的各項事情有自己的立場,同時渴望得到父母能認同。作為父母,當然不贊同這些行為,但即使不贊同,也可以了解孩子背後的需要,這樣我們便能更有效地和他們溝通及運用恰當的管教方法。

「知識雖能改變命運,態度卻取決一切!」父母大發雷霆橫加指責,對管教從不湊效,毫無意義。當父母懂得溫柔而堅定地幫助孩子,將尊重帶進日常生活中,孩子便會更了解事情的規則和界線,這樣他們以後就會更有分寸,也會為自己的行為建立一把尺。有了這把尺,他們自然會成為自理自主和負責任的人。所以,家長應在孩子的幼兒階段時,便在他們日常生活中定立界線。

筆者的女兒自 1 歲半開始,已經明白字是寫在紙上的道理,所以當她 3 歲時,也從不在家中雪白的牆上貼過一張貼紙。因為她清楚知道自己和我的界線,也了解一個自理的孩子應當保持家居的整潔,這也是她的責任。父母讓孩子有遵循的方針,之後才去談他們是否聽話。

對年齡較小的孩子,立界線時要具體清楚說明,例如你跟幼兒說:「若果你做不到,就表示你不乖。」其實對於幼兒來說,「不乖」是模糊的字眼,他們難以捉摸。此外,立界線時必須訂出若未執行的後果,筆者需要強調是「後果」,並非「懲罰」。後果只是結果,從雙方的協議中定立,所以它們是在自然法則下自然運作的結果,和懲罰完全是兩回事。例如當玩耍完畢後,孩子要自行收拾玩具,收拾好下次可以再玩;但如果沒有收拾,按照之前大家的協議,玩具就會被沒收兩天或三天。

這時候父母必須清楚讓孩子明白,這就是他沒有履行協議的自然後果,並不是懲罰。又例如父母可以和孩子商討看電視和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並訂下時限。同樣地,如果孩子過了限定時間還不關機,按照之前大家的協議,往後三天都不可以再看或使用。家長立界線時要注意合理性,否則就是入孩子於罪,孩子容易觸犯到界線,將來不聽話的可能性反而更大。

雖然父母有責任教導孩子正當的行為,但若方法過於急切與嚴厲,對孩子成長過程缺乏認識與理解,反而可能導致負面作用。所以我們要讓孩子有主動改過的經驗,要嚴肅討論,並非嚴厲懲罰。心平氣和能協助孩子將錯誤轉化為成長的養分,就像孩子學走路的過程中難免跌倒,我們會鼓勵孩子自己慢慢爬起來,再跨出步伐。

面對孩子犯錯的行為,該如何處理才能培養孩子改過的能力,是我們更該關注的。一般人很少故意會去犯錯,人之所以會「犯錯」,通常都是因為沒有「覺知」,會錯就是因為不知道。其實,孩子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犯錯卻不明白錯在那裡,不知怎樣才能改好。父母如果能以正確的心態面對孩子犯錯,以適切的方法引導孩子改正,犯錯也能成為檢討和進步的轉機,增進親子間溝通的機會,讓孩子的錯成為一種美麗的錯誤吧。

耳仔入水會否導致中耳炎?要幫小朋友清潔耳仔嗎?

資料來源:兒科專科醫生林嘉儀

其實耳垢是外耳道正常分泌的物質,其作用是保護外耳道減低細菌感染的風險。耳垢會自己慢慢流出,一般情況下家長不需要幫小朋友特別清潔耳道內的耳垢。除非耳垢已經流到耳殼或在耳道的出口,家長可以用濕棉花輕輕地幫小朋友清潔。

家長幫小朋友清潔耳道裡的耳垢,就算用棉花棒輕力地幫他們清潔,都有機會弄傷外耳道的黏膜,導致發炎,甚至會弄損或弄穿耳膜。如果家長真的不小心

幫小朋友清潔耳朵時,將耳垢愈推愈入及小朋友感到不舒服。家長最好帶小朋友看醫生,了解是否需要幫他移除耳垢。在一般情況下,只有兩個情況是醫生建議幫小朋友移除耳垢。

第一,耳垢完全阻塞外耳道,影響小朋友的聽覺。第二,醫生要清楚檢查小朋友的耳膜,如果家長嗅出小朋友耳朵有異味,應該盡快帶他們看醫生,看看是否有機會是外耳道發炎而產生異味。

小朋友洗澡或游泳後,耳朵入水覺得不舒服,家長可以教小朋友輕輕傾斜頭部,用毛巾輕輕印流出的水已經足夠,千萬不要用棉花棒之類的物品放進耳朵裡清潔。如果耳朵入水是不會導致中耳炎,耳道和中耳是由耳膜分隔開。就算耳朵入水,水不會穿過耳膜進入中耳,所以游泳耳朵入水是不會導致中耳炎。

甚麼情況會引致中耳炎?中耳炎一般都是由於上呼吸道感染,細菌從喉嚨經由耳咽管,走到中耳而導致發炎,故與耳朵入水沒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