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照顧兩個小朋友如何避免偏心?

資料來源: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饒方莉

家長有時面對兩個小朋友的時候,都會不知所措。例如可能當哥哥姐姐過來找你時,年紀小的弟妹就在哭。我們很多時只顧及弟妹,而忽略了哥哥姐姐,大的可能會說父母偏心只會關心弟妹。我們如何盡量平衡在兩個小朋友之間的照顧和使他們感覺到一樣的愛護?

以剛剛的例子,可能當哥哥姐姐過來找你的時侯,媽媽要跟他說:「現在我需要照顧弟弟或妹妹因為他可能身體不適或他正在哭。」這可以令哥哥姐姐知道原來媽媽需要照顧弟妹,「但是媽媽也很關心你的情況,不如稍後媽媽過了一些時間,我再過來找你看看你的需要或和你聊天。」

當然如果父母都在家時,便可以分工。爸爸陪伴年紀大的孩子,媽媽陪伴年紀小的孩子,但是香港人都比較繁忙,可能只有一位家長在家,也需要排一個優先次序。甚麼時候照顧年紀大的孩子?甚麼時候照顧年紀小的孩子?

第二個情況是可以邀請哥哥或姐姐一起照顧弟妹,例如說:「不如你過來幫我,我們一起嘗試能否安撫弟妹的情緒。例如拍拍他、跟他唱歌或和他聊天。」如果大哥哥或姐姐做到時,媽媽可以給予肯定和鼓勵:「你真的做得很好,是一個很好的哥哥或姐姐,媽媽真的很開心有一個這樣得力的小幫手。」這使他感覺到他也可以參與其中,可以做一個哥哥姐姐的角色去幫忙。

但是當我們安撫完弟妹的情緒後,我們也需要回到哥哥或姐姐身邊與他聊天,問他剛才為甚麼找我呢?他是想和我聊天還是想與我玩呢?

另外,最重要的是晚上睡覺的時間,因為這是最親密的親子時間。如果兩個的情緒也比較穩定,我們可以有一個三人一起的夜間睡前常規,例如是一起唱歌、聽故事、拍一下或掃背按摩等。媽媽可能在唱歌時能拍着兩個小朋友,我們可能左手右手各拍一個小朋友,並邀請哥哥或姐姐也一起參與拍拍的過程。可能他一隻手拍着媽媽,一隻手就拍着弟妹,這樣就好像有個三人一起分享的親密時刻,使睡覺也像與家長建立一種關係,而同時是三人一起的時刻。

我們需要建立一些恆常和獨立的一對一的特別親子時間,例如是星期一晚上七時至八時就是媽媽與年長的孩子,星期二晚上七時至八時就是爸爸與年幼的孩子。

如此類推把父母的角色調換,與不同的小朋友相處,一對一的,使他們在這個特別的親子時間,能感受到父母跟自己有一個親密相處的時光,使孩子選擇他喜歡玩的東西,然後家長就是跟從孩子建議,讓孩子作主導。

例如他想玩玩具就陪伴他,他想玩桌上遊戲就陪伴他,在當下就全心全意陪伴他,可以形容他當下的感受心情或是他正在做甚麼,令孩子感受到家長是很願意付出時間和很有愛地陪伴他,也規劃了弟妹和哥姐也有這種特別的親子時間,讓他們感覺到父母是平等地疼愛自己。希望以上方法能幫助家長處理兩個小朋友的相處,使他們覺得可以平均地感受到父母的疼愛。

與小朋友建立依附關係重要嗎?

資料來源:精神科專科梁婉珊醫生

每次送小朋友上學,小朋友都哭個不停,與媽媽難捨難離,這可能是缺乏安全感的警號。很多研究指出,安全的依附關係(secure attachment )是小朋友長大的成功基礎。家長可以如何與小朋友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呢?

其實一段安全的依附關係(secure attachment )是需要刻意經營,需要媽媽很多的努力,要投放很多心機心力。小朋友對世界的信任,是否有自信,也跟與媽媽有沒有安全的依附關係息息相關。

當小朋友沒有安全感,最常見是難以與媽媽分離。一般小朋友與媽媽分開時,會哭鬧一下,只要安撫一下便會冷靜下來。但安全感建立不穩的小朋友,會出現嚴重哭鬧情況,很快便會有脾氣,這便是一個警號,家長便要努力建立安全感。

如何建立安全感?首先媽媽要照顧好自己,媽媽的精神健康是所有事情的基礎。媽媽照顧不好自己,也無力照顧孩子。如果發現自己的情緒真係出現了問題,情緒波幅大、易怒、易哭、失眠或無法進食,為孩子將來著想,便要盡快處理。

小朋友在一直成長中都會持續建立對世界和人的安全感和信任。父母在孩子的童年階段持續給予回應和關注,多與小朋友建立親子時間,透過不同的活動增加親子親密的交流,都是讓他對世界更有信心和安全感的方法。

分類
家長園地

3歲孩子不順他意就大哭大鬧,爸媽怎做才好?

資料來源:明愛康復服務臨床心理學家余國婷

小朋友很多時候都會有自己的想法,但有時他們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會用哭鬧爭取,而孩子的哭聲往往就像刺中家長的死穴,令家長心軟,繼而妥協,但這其實正正踏上惡性循環。

我們要明白孩子行為出現的頻率,是跟後果有關的。簡單來說如果我們做了一個行為,後果是好的,我們會多做這個行為;如果我們做了一個行為,後果是不好的,我自然就不會再做這個行為。

年紀較小的小朋友對世界的認知和他有甚麼應該做及不應該做,還不能完全掌握。他只有很模糊的概念,所以當家長嘗試解釋給他聽為甚麼你要這樣做或為甚麼你不能這樣做時,小朋友聽完後還是一知半解。

如果一個3歲小朋友在睡覺前鬧情緒,家長可以跟他定一個獎勵計劃。每個家庭的小朋友都會有些不同,家長可以教小朋友:「每晚只會最多說三次請你上床睡覺,如果我說三次內你能夠上床睡覺,你在那天就會有一個貼紙或印章。當你儲到一定數量的貼紙或印章時,就可以換到一個獎勵品了。」獎勵品可以是禮物或是活動機會,例如一家人去一個特別的地方。

當小朋友到了晚上不肯睡覺,只想看電視。爸爸媽媽要先提醒他:「現在是第一次提醒你請你上床睡覺。」當他還不去睡覺的時候,爸媽就要提醒他說:「三次內上床睡覺就會有貼紙了。」同一時間爸媽就要拿出記錄簿和貼紙讓他看見。如果他還未上床睡覺就跟他説:「第二次了,請你上床睡覺,現在上床睡覺還是有貼紙的。」如果第三次之後他還是沒有做到,爸媽就要跟他説:「今天已經説了三次你都沒有上床睡覺,我們沒有貼紙而且要收拾東西了。」

小朋友可能會因而鬧情緒和哭,會鬧著想要貼紙,也會鬧著想看電視。這個時候家長最重要就是不可以讓步,不可以讓他成功看到電視或成功取到貼紙。因為如果他能夠成功取得貼紙或看到電視,小朋友就會學到一件事情,只要他鬧情緒鬧得愈久,就會得到一個很好的結果。

家長在這個時候需要很堅持,同一時間也需要有心理準備,就是時間不會很短。家長可以不斷提醒自己這個持久戰一開始是比較困難,但之後會慢慢變好。當小朋友持續哭鬧也沒有貼紙或沒有電視看的時候,小朋友就會慢慢學到一件事,就是鬧情緒是沒有用的。除了沒有用,連貼紙也沒有,兩個都是不好的事情。慢慢地他就不會用這個方法,會嘗試做到父母要求他做的事情以取得貼紙。

家長很多時候覺得用獎勵計劃或用獎品引誘小朋友做一些事情是不好的,他們會覺得這是一個賄賂小朋友的行為。但其實獎勵和賄賂最大的分別是時間,通常賄賂就是小朋友已經不合作了,家長才提出如果你現在上床睡覺就會有貼紙,這就屬於賄賂。但獎勵是事先已經定好,而不是在他發脾氣或鬧情緒的時候才說出來,讓他們有動機做一些好的事情。

獎勵品對於他們來說就是提高動力,獎勵品可以是禮物或食物,如果家長覺得過於物質化,也可以是活動機會,或是一些口頭上讚賞。口頭上的讚賞也會提高小朋友的動力,當小朋友慢慢長大的時候,這種獎勵的情況未必需要這麼外在化,他會慢慢由父母口中或手中得到獎勵品,變成在自己心中出現獎勵品。

當他慢慢做好的時候,已經不需要外在的動機。因為他會給予自己動機,就會覺得我已經長大了,我可以做到了,我已經更加聰明了。所以說獎勵計劃是不需要一輩子做下去,但是我們需要在一開始他不明白世界的時候,價值觀還未很強的時候,給予他一個小小的動機,久而久之可以慢慢減少獎勵品。

最後家長要明白一件事情,獎勵計劃也有很多因素要加在一起才會成功。家庭裡的大人也要一致做到這個獎勵計劃,不可以只是爸爸給貼紙,媽媽不給貼紙。

第二,我們需要貫徹。第三,有些事情需要很即時,即是當晚發生了馬上就要給貼紙,不可以儲起一個星期才把貼紙給他。第四,需要靈活彈性。如果小朋友每次想要換的禮物都不一樣,我們也要配合,不可以每個月都換同一份禮物。

如果家長在家裡定了獎勵計劃也覺得沒有甚麼用,有機會是這些細節有地方需要再調節。如果家長覺得沒太大作用時,可以找老師或一些社區的社工或一些專業人士,討論一下獎勵計劃有甚麼地方可以再調節得好一點,令小朋友可以做好這個好行為。

「手足不和」如何和平解決?

資料來源: 家庭動力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鄺詠嫺

當家裡有兩名或以上的小朋友,會發生衝突或不和是很正常的。父母或會感到很困擾,究竟怎樣才可以令子女和平相處呢?現下是一些小貼士。

首先,父母要盡力營造溫馨和愉快的家庭氣氛,強調共享和分享觀念。其次,我們要按照小朋友的年紀規範他們行為,2歲或以下的小朋友不明白可以和不可以做甚麼,很多時候會做出觸怒哥哥的行為。這時候我們便要安撫年紀大的小朋友,令他明白弟妹做不到,是因為他們能力不足和不明白。當他們達到可以理解和守規矩的時候,爸媽便會要求他們跟哥哥姐姐一樣遵守規矩,令年長的孩子明白爸媽不是偏袒弟妹。

在傳統的觀念中,會認為年紀大的小朋友,應該體諒和禮讓年紀小的小朋友。但事實上我們應該按小朋友的年紀、對事情的接收和理解程度而決定,不一定要年紀大讓年紀小的。所謂的禮讓和體諒,應該理解為同理和明白他們的需要。

如果妹妹想玩姐姐的玩具時,媽媽可以跟姐姐說:「我知道這個玩具是你的,你很珍惜和喜歡它,所以你不想讓給妹妹玩。但妹妹沒有這個玩具,她年紀比你小,她看到你玩的時候很快樂,也很想試玩。」如果姐姐聽到後願意讓給妹妹,代表她理解和同理妹妹的需要。我們也可以跟妹妹說:「因為姐姐很愛你,所以願意把玩具讓給你。」讓她向姐姐表示感謝。

但小朋友不是每次都願意讓玩具的,當他不讓的時候,我們都要教導他們學習尊重。在彼此尊重的基礎下,大家一起討論和溝通,讓他自己決定誰讓誰。另外,我們也要建立分享的原則,姐姐可以和妹妹分享玩具,妹妹也有能力跟姐姐分享玩具,大家彼此分享一個公平原則,關係也會比較融洽。

當姐妹之間發生不和的時候,父母要保持中立及不要介入,但很多時候我們會很心急想解決問題,替他們處理。但重點應該是我們陪伴她解決她們的不和,我們要給予機會她們表達,讓她們知道我們明白她們的感受以及讓她們自己處理。

還有千萬不要過分強調公平,因為很多時候沒有絕對的公平。如果她們一起想媽媽抱,媽媽可以表達:「媽媽知道你們也很想媽媽抱,覺得這樣很舒服。但媽媽只有一個,不能同時抱著你們。不如我們想想有甚麼方法,讓你們兩個也可以讓媽媽抱。」

我們要給予小朋友知道有衝突不是問題,有衝突不代表不愛對方,最重要是學懂如何解決。他們解決問題的經驗,會成為他們成長後難忘的經驗,是不會破壞他們的關係。

小朋友上堂無法坐定定,背後有甚麼原因?

資料來源:校監隨筆作者胡善盈

小朋友上堂無法坐定,除了可能因為小朋友太多電,也可能他是資優學生,或能力出現問題。這兩個情況如何導致他無法坐定呢?家長又可以如何協助他們?

對於資優學生,他同一時間要用兩個感統,心神才會穩定一點。舉例資優學生要坐好計數,要逐個步驟寫下,並解決問題。如何令他很乖乖地寫出所有步驟?其中一個方法是聽音樂,其實很多大人也會聽著音樂做事,人也會心神穩定些。聽音樂做事時,會同一時間佔用你兩個感觀,就沒有空閒指揮你的手或腳活動,人就會冷靜一點。

而另一種小朋友無法坐定的原因便是能力上的問題。簡單來說,你叫3歲孩子做7歲孩子程度的事情,根本上就是超越他能力所及,但這是香港很普遍的行為。 其實小朋友愈大,他的自我意識會相對提高。

正如我早前拿一篇閱讀理解出來,小朋友已經說 「這太難了,我只是K3學生。」他們已經知道自己不懂,所以你叫他們勉強做,其實是沒有意思。作為一位老師,應該要將文章分拆來教導,培養小朋友一個正確的心態。這個小朋友拿著文章告訴我:「我第一句也看不懂。」我便說:「那就忽略它,我們先看主題。」小朋友憑著一兩個看得懂的詞語,逐步猜中了主題,心日水田慢更猜中文章的內容與主旨。

所以只要當小朋友覺得他有能力做到某些事,他就慢慢看畢整篇文章,最後就會發覺其實他有能力看懂。你要視乎小朋友甚麼原因令他未能集中,有些是轉數太快,有些是能力不足,有些是聽不到,就算專心也聽不到,或是不能控制自己,這些都是要尋找背後原因。

小朋友開始踏入反叛期,家長可以怎樣做?

資料來源:家庭動力創辦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吳綺琴

小朋友慢慢長大,開始學會say no,變得好像事事與父母作對。這些都是跟小朋友的脾性氣質有關,面對堅持性高的小朋友,父母很容易會覺得小朋友不聽話和頑皮,但其實這只不過反映她一些性格特質。如果小朋友經常說:「No、No」父母需要花多點時間跟他要有多一點對談,大家互相談一下大家的需要是甚麼。

不要以為小朋友只有5歲,他就沒有能力跟你討論。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對小朋友的說話都是單向的,即是我們覺得他只是小朋友甚麼時候吃飯?甚麼時候刷牙?甚麼時候洗臉?甚麼時候上床睡覺?我們都覺得是,我們告訴他們便可以了。但當小朋友拒絕合作,父母可以跟他商量一下大家的需要,例如他不喜歡跟隨你某種生活規律,或者不想跟隨某些活動程序,父母可以讓他說出自己的想法是甚麼。當他有空間說出自己想法的時候,他的感覺首先就是覺得父母是一種接納,而不是一種責罵或拒絕。

如果他聽到父母跟他說:「為甚麼你又不聽我說?為甚麼你又不跟著我去做?」他覺得這些是指責他,就會很容易產生一種對抗,並很容易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如果要避免這個惡性循環,父母應該要靜心聆聽子女說甚麼和想甚麼。父母可能會認為如果聽他的,他就一定只顧著玩,不會刷牙和睡覺。這其實未必的,堅持性高的小朋友其實只是想表達他們自己的意見,想父母明白,不代表他們是不可以改變自己的想法的。

只要他和爸爸媽媽保持良好的關係,當他的需要能夠說給爸爸媽媽聽,而爸爸媽媽又肯聽,同時爸爸媽媽也反映一下自己在執行時,譬如說:「如果我做到的話,我也樂意配合你。如果我能夠配合到你的話,我也會很開心。但如果我做不到的時候,我也希望你幫我令我的工作早點做完,令我有休息時間。」

小朋友是很疼愛父母的,他們會因為這個良好的關係,願意配合爸爸媽媽的需要,以調整自己的需要。但是如果爸爸媽媽完全不聽孩子說話,不理他們的想法,亦不考慮他們想要的東西,就會產生一種對抗的情況。家長叫女兒吃飯吃得乾淨點,但是她好像故意弄得亂七八糟,可能已經去到對抗的邊緣,千萬不要再走入對抗的循環裡。

其實媽媽在這個階段裡應該不要再過多批評女兒,甚至要欣賞,或者找出女兒可以做到的事情稱讚她,用多點時間聆聽她的需要,先令這種對抗性減低或消失,然後再進入與小朋友重新建立互信的關係。當大家之間有信任,我們再在每個生活小節上,大家都聆聽大家的需要。雙方在此看看在這些需要上可以用甚麼新的方法來互相滿足,減低對抗性,令小朋友慢慢學習除了考慮自己的需要外,亦要考慮爸爸媽媽的需要,而作出合適的調整。

如何教小朋友正確發音?

資料來源:言語治療師Miss Carley

小朋友學習語言,發音也是重要一環。英文的很多發音是廣東話裡沒有的,不論對小朋友或大人,都是較難掌握。家長可以如何教導小朋友正確發音呢?有甚麼小法寶可以使用?

英語裡的咬舌音對於小朋友甚至大人來說,也是比較難掌握的。我們可以嘗試運用不同的提示技巧,教導小朋友正確的發音。用這發音作例子,其實家長可以嘗試用一些視覺的提示,譬如可以和小朋友一起望著鏡子,讓他看見自己的舌頭,放置於兩排牙齒的中間。

另外,家長也可以用口頭提示,我們要明確向小朋友說:「你的舌頭要放在兩排牙齒中間。」讓他知道要怎樣做。有必要的時候,家長可以加上所謂觸覺的提示。譬如用雪條棒或用匙羹這樣碰著舌頭,要放在兩排牙齒中間,讓他知道不同的發音部位,舌頭要如何放置。

家長也可以嘗試和小朋友玩些簡單遊戲,來訓練他們的聽辨能力,就是小朋友在聽覺方面能否辨認得到對或不對,譬如家長故意讀錯字:「fank you對不對?不對」「thank you對不對?對了」這次我們牙齒要咬著舌頭,又或在紙寫上free和three這兩個字,然後家長讀出其中一個three 「你指給我看是哪一個」;Free「你又指給我看是哪一個」。如果他懂得分辨,在表達上來就更加清楚和容易。

飲食習慣如何令孩子皮膚更健康?

資料來源:註冊營養學家(公共衛生)(英國)吳珮瑜

很多小朋友有一些皮膚乾燥,甚至有濕疹問題。家長也會很努力幫助小朋友,尋找適合他們使用的保濕品或護膚品。其實除了外用的護膚品,我們也要留意小朋友的飲食,最直接的方法當然是多喝水,喝水要喝多少才足夠呢?

原來我們身體對水分的需求,其實深受天氣影響,例如天氣乾燥就需要多些水分、有小朋友的活動量及他流了多少汗。食物裡的水分也影響了他們對水的需求,如果小朋友在大概3至4個小時裡有一次小便,而小便是淺黃色的,也沒有明顯的尿味,大便也不會很硬,不會排便很辛苦,通常都代表水分足夠。

而2至5歲的幼兒一天,大概就需要4至5杯流質,當然是以水分為主是最好的。另外不飽和脂肪酸,例如奧米加3對維持細胞膜完整很重要,它可以阻隔了一些有害的物質,使皮膚比較濕潤及有彈性。如果有皮膚敏感或濕疹等問題,奧米加3脂肪酸更加可以幫助舒緩一些過激的免疫反應。

另外我們要避免一些食物,例如糖果、餅乾及白麵包這些精製的食物,多選擇一些低升糖指數的食物,例如糙米及全麥麵包,這些對控制敏感情況很重要。當然還有抗氧化物質,包括常見的維他命A、C及E,其實這些在不同顏色的蔬菜、水果或果仁中也會有維他命A、C及E,它亦是一些很好的抗氧化來源。

總結來說,要有健康的皮膚,除了要有足夠的水分,每個星期應該食兩次脂肪含量高的魚,例如三文魚或黃花魚,也可以用原味的果仁、水果等等,來代替一些餅乾、糖果作為小食,多吃不同種類的蔬果是比較理想的。

順帶一提,如果小朋友咀嚼能力還未發展良好,有機會進食果仁時怕他噎到,所以我們要找一些例如松子仁,這些比較小的果仁,也是一些可取的選擇。

父母如何向小朋友表達愛?

資料來源:親職教育專家Ken Sir

父母可能會擔心對孩子表達過多的愛,會造成溺愛,因而不懂如何對孩子表達愛。一般而言,中國人較為內斂,對愛的表現很多時候都不敢說出來。尤其當你本來想表達你很緊張他,但往往變成另一種態度。

有次我在沙田見到一個媽媽和她的小朋友走失了,然後再重聚,重聚後媽媽的表現是怎樣呢?就是捉著他的手打他  ,一邊打一邊説:「我剛剛見不到你,你知不知道我很害怕。我很擔心你,見不到你怎麽辦呀?」

其實大家都知道媽媽是愛他的,但小朋友就感受不到。我經常在講座分享一個例子去表達愛,就是在我小時候爸爸叫了一杯飲料,因為當時錢不多,當叫完一杯熱飲後就問侍應多拿一個杯子。在我面前不停把飲料倒來倒去,想盡快把飲料弄涼,讓小朋友喝的時候不會燙傷嘴巴,而且可以快點喝得到,但我發現如果當小朋友問父母的時候或我問過很多學生的父母,他們都是會答:「這樣會快點變涼。」

家長在回應小朋友時應該表達最深的層次,就是因為我愛你,我不愛你我怎麽會做這事情呢?難道我為旁邊那個做?為旁邊的小朋友做嗎?所以其實我們在生活上很多事情可以表達愛,但有一種事一定要記住,如果你害怕造成溺愛,一定要切記以下兩點。

第一點小朋友可以做到的事,應該要讓他做,你不應該爭著做。第二點就是小朋友犯錯,我們要指正他。在指正的過程中,盡量用到溫柔而堅定,需要嚴肅的時候要嚴肅。但要提醒小朋友記著要説上解決方法,而不是只說NO,只說不對。這樣的話,小朋友是不會進步的。

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學習靜觀有助重新認識孩子優點?

資料來源: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饒方莉

家長們平時遇到小朋友各種不同的行為問題,都感到很困擾。例如叫他做功課,他又不做;叫他吃飯,他又坐在那裡玩。當小朋友出現很多不合作的時間時,家長就很生氣,可能用一些責備的方式或懲罰的方式去對待小朋友。在很困擾的時候,小朋友也更加不合作,因為他覺得父母很煩,只有一些負面的評價,他的行為就變得日益不合作與不聽話。在靜觀的練習裡,可以幫助父母學習細心地留意此時此刻發生的事,不帶任何的批判感受一下,然後試試用心地跟孩子連繫,留意有沒有一些好的特點。

在靜觀教養的小組裡,我們讓家長們透過靜觀進食,透過五官包括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和嗅覺去感受。例如一粒提子乾,這一刻放進嘴巴裡,感受一下它的質感是怎樣的?它有甚麼變化呢?原來經我們細心的觀察,就會發現原來提子乾是這麽甜的,慢慢放入嘴巴裡面會慢慢融化。

我們就把這種心態轉換去跟孩子的相處裡,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裡,除了他的不合作、發脾氣或鬧情緒外,細心地觀察一下他,去觀察他有沒有其他爸媽是留意不到的東西。在靜觀教養小組裡有媽媽就分享,她留意到除了對兒子不聽她説話時感到生氣外,有些時候很願意去幫她拿一些很重的物件或食物,她覺得兒子是疼愛自己的。

甚至乎有些媽媽會提及兒子平常對聲音可能有些敏感,不過新年搶生菜環節,他很努力地搶生菜回來給媽媽,因為他很想媽媽健康平安。媽媽感受到孩子是很疼愛自己的,媽媽從而在日常生活中,留意多點孩子有甚麼做得好的或者合作的時間。例如當你叫了十次叫他不做功課 ,他有一次願意做功課或者有一次願意默書,媽媽都會很欣賞地告訴孩子:「你今天真是很用心,媽媽很欣賞你。」久而久之,孩子也會感受到自己可以做好,而媽媽也不是那麼煩人,也不是只看重我不好的地方,她懂得欣賞我好的地方,他亦會慢慢改善其行為。

我們在臨床裡都看到親子互動關係中,當父母能夠感受到日常生活細微的地方,孩子有甚麼是願意付出?願意去愛惜父母?或者他有甚麼細微的行為做得好的時候,其實很能幫助兩個人的互動和親子關係,而小朋友自己也感受正面一點,他們的信心也會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