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靜觀也有助穩定小朋友情緒?

資料來源:註冊臨床心理學家李坤璇博士(PsyD)

近來,不少人都學習靜觀管理情緒,清晰思維,但原來靜觀也能協助我們穩定小朋友的情緒。靜觀又名正念,是揉合了東方哲學和西方科學的一個概念。靜觀其實是指有意識不加批判地將我們的專注力放在此時此刻。我們知道這一刻那個焦點是放在哪裡,我們不會去思考那件事的對與錯,我們只是做觀察和描述。但我們可以如何藉著靜觀穩定小朋友的情緒呢?

最很重要的一環是先停下來,這是需要我們恆常地練習,而透過靜觀的練習,我們會知道用甚麼方法可以令自己或小朋友能很有效地停下來。因為很多時小朋友會聽到媽媽大叫,他就會停下來。但當媽媽不在身邊的時候或沒有人在他身邊提點他的時候,究竟他可以用甚麼方法停下來?這個就是靜觀時我們能練習到的一個很重要的事情。

第二步就是觀察,我們要用一個怎樣的心態去觀察呢?就是用一個不加批判的心態去觀察。當小朋友有情緒時,我們通常會看到他情緒爆發,然後我們有時候心中會有一些思想或批判性的說話會說出來。如果我們用一個不批判的心態去描述這一個想法,然後我們也感受一下自己的感受,我們才可以透過小朋友的行為看到他的真正需要。

第三步就是用語言描述你當下的感覺或現在當下發生的事情,因為當你使用言語的時候,就會令你的情緒中心點平靜下來。

很記得有一次是兩兄弟吵架,後來其中一個伸了腳,開始惹怒另一個,然後就開始慢慢生氣。他們會踢對方,起初是輕力踢,後來就大力地踢回去。其實當你看到這種情形時,你會覺得很生氣。

首先不要喝止,因為當你喝止時就定性了某個人不對,你定性了之後其中一個會更加生氣,最惡劣就可能是兩個一起生氣,然後會說:「其實我們只是玩玩而已,你這麼認真幹甚麼呢?」所以自己先冷靜下來,再輕描淡寫地問他們:「現在發生甚麼事了?」他們有時可能回答你,這已經是不錯了。如果回答不到,他還在生氣時,你就幫他們分開,也未嘗不可的。

小朋友被取笑被欺負,家長要如何處理?

資料來源:心理治療師李偉堂

現在全面復課,小朋友有更多時間與同學相處。 有時候在學校裡小朋友可能會被取笑或被欺負,當他不懂抒發這種情緒,可能會作出一些反擊行為,更可能會引來老師誤會。

例如一班小朋友在玩,其中有小朋友因做得不好而被取笑。就在這一刻,這個小朋友可能不知道怎樣承擔這種被人取笑或欺負的感覺,於是當有機會孩子會推他們或會踢東西,甚至會躺在地上大叫。就在這時候老師來到的時候,見到這樣的場面,很自然就會覺得問題在這個小朋友身上,便會教導他,跟他訓話。但事前發生的事,老師卻未必留意得到。

小朋友在面對被欺負或被取笑的情況下,他不懂得如何舒緩這刻的心情,也成為了很多家長一個頭痛的問題。其實很多時小朋友在生活中被欺負或被取笑,通常第一時間都都會找父母安慰。如果這時父母能適當地安慰他,例如他被人欺負,他會跟媽媽說:「媽媽,他們取笑我。」如果媽媽能在這刻安慰孩子的心情,例如拍拍他,跟他說:「是呀,有時候有些小朋友是會這樣,不要緊的。」其實這刻是一個關鍵的時候,孩子會將這一種安慰的感覺,內化在內心中。

而當小朋友回到學校再被人取笑時,由於之前得到父母的安慰,於是他在這刻就算被人取笑,但也能安慰自己或者甚至不理會別人的取笑,繼續玩或做自己的事。於是少了很多不必要被老師的誤會,以為他在搗蛋、推人、踢別人的東西或大叫。當然另一方面,如果老師能夠適時問小朋友整件事的前因後果,其實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讓小朋友將內心的怨氣舒發出來,令他們心情平靜一些。

升小後同學面目全非,如何協助小朋友適應?

資料來源:心理學家李偉堂博士

小朋友在幼稚園期間,由N班到K3也有四年的時間,他們也會認識到一些朋友,有他們的朋友圈子。但K3暑假過後,升到小學卻突然完全不一樣了,或者可能有一兩位同學是同校升小,但亦可能在不同班別,因而造成憂慮及不快。

當然,有些小朋友升上小一認識新朋友便忘記了幼稚園的好同學,但有部分可能因為他的社交能力,真的相對比較需要時間栽培,所以他會比較關心以前幼稚園的小朋友。

家長可以保留幼稚園小朋友的聯絡方法,尤其現在大多都有些幼稚園家長群組。當小朋友9月開學了,他有機會發現到不像幼稚園時,有幾個朋友跟他玩和聊天,他便會開始萌生了,不喜歡上學的想法。這時候家長可以幫忙聯誼一下,譬如家長可以和相熟的小朋友媽媽說:「我的兒子很想念你的兒子。」

讓這兩位小朋友之間還有聯誼,屬於一個過渡期。升上小學後,經過長一點時間,他們也會認識新朋友。但在過渡階段,我們也想讓他知道幼稚園的好朋友,其實你也是能找到他們的,他不是消失了。直至他在小學認識了新的朋友,這些他便會慢慢放開了。

但是如果除了剛才所說朋友的分離,令他或多或少會有不同的焦慮。例如小朋友真的很不想上學,令媽媽很煩擾,甚至回來後會哭,或者是不願換校服。畢竟小一入學後,他的世界完全改變了,很熟悉的老師、環境和比較輕鬆的上課模式,上小學後便截然不同。

通常小朋友放學後跟你說:「我今天很想念你!」這句說話其實是魔術語,魔術語在哪裡?很多家長不知道的便會直接回答:「我也很想念你。」但是他不明白小朋友放學的時候跟你說:「我很想念你。」其實已經說明他今天應該有些困難出現了。

上學其實很忙碌的,每個課堂要聽課,又要做堂課,小息時也要玩,然後就是吃午餐,節目是很充實的。35分鐘後又轉另一位老師,又要學新東西了,其實沒有空間讓他坐著放空,想起爸媽。但是當不順利的時間一出現,他第一時間便會想起爸媽,因為爸媽才是他最強大的後盾。

所以如果小朋友一放學便很主動地說:「我今天很想念你。」家長應問他:「在做甚麼事情時最想念我?」那我們便比較容易知道他面對甚麼的時候,可能小息沒有朋友陪伴的時候?上課時老師問問題不懂得回答的時候?他聽不懂的時候?這令我們更清楚知道怎樣幫助他。

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仔仔鍾意玩「女仔」玩具 有問題嗎?

資料來源:兒童遊戲治療導師賴舜薇

仔仔喜歡公主書及模型,又喜歡粉紅色

小朋友喜歡的公仔玩具有很多類型,不少家長可能會擔心,自己的兒子喜歡公主,喜歡粉紅色,又或擔心女兒喜歡玩玩具車。這種擔心是甚麼呢?家長又真的需要擔心嗎?我們總是習慣了女孩子穿著粉紅色裙子和戴著粉紅色帽子,但見到她玩消防車與耍劍,就會覺得不妥,其實在心理學上叫作「性別角色期待」。

性別角色期待,是指社會和文化期待某種性別從事某種活動內容,所以大家對自己的子女有一定的性別角色期待其實是很正常。不過我們要留意的是,如果我們將這種期待變成了對某種類別人士固有的看法,這樣會很容易抹殺了個人差異和他的特質了。

以性別教導男孩或女孩應該有何指定表現,以及決定他們的志趣和性格,這個我們叫做「性別角色定型」。性別角色定型會限制他們天賦潛能發展,如果我們想培養他興趣廣泛又有創意,以及剛柔並濟健康人格的小朋友,我們便要保護他們自由探索空間。尤其要留意他們會否在這個探索過程中,受到社會上其他人言語欺凌。

另外家長可能擔心孩子性別認同問題。性別認同,是指對自己屬於哪一種性別的內在認知,並渴望以這一種性別來生活和表達自己,這一個是屬於個人認知發展範疇問題。隨著小朋友的年齡增長,他的腦部得到發展,對社會和自己有更多學習和認知,慢慢便清晰對自己性別認知。單從玩具和顏色喜好選擇,是不可以說明小朋友有性別認同的困難,因為小朋友的玩具是沒有分性別的。不管他選擇玩車,還是玩公仔,他們都是在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傾訴自己的故事,所以我們做家長應放鬆心情,聆聽小朋友的心情,好好享受和陪伴他們一起玩樂的時光。

為甚麼小朋友會有完美主義性格呢?

資料來源:精神科專科醫生許龍杰

完美主義的小朋友可能會有自閉症譜系障礙或強迫症等問題,其實完美主義往往出於小朋友對自己要求過高,每件事情都要做到最完美。當做不到最完美的時候,便會常常自責。有些小朋友當他拿不到100分,只取到99分,回到家只為了1分就不停哭泣,十分擔心。

但有時候完美主義的想法並不是出自小朋友,亦有可能是來自家長,例如有時候如果小朋友拿到99分,作為家長有否問過他們:「為甚麼你拿不到100分呀?」如果你這樣說,其實都加入了一些完美主義因素到小朋友的思想中。小朋友的心理很容易受成人影響,如果成人每件事都要求做到100分,他們很多時便會將這些壓力內化,變成對自己的要求,於是他做不到想做的事便會感到焦慮。

焦慮會引致甚麼情況呢?焦慮會導致經常無法入睡、非常緊張、經常要到洗手間、搣手皮、心跳加快、冒手汗、手震,甚至會害怕上學。他會覺得應該怎麼辦、我少拿了1分、我弄扔了通告,明天上學時老師會責罵我的,那麼不要上學了。這些是完美主義小朋友經常出現的情況,不單只是焦慮症,很多小朋友會變成有抑鬱症。

因為長時間發現做不到家長或老師的要求,變得常常會哭、不快樂,甚至有自殺的念頭。那麼家長要如何處理有完美主義的小朋友?

第一,首先要察覺到這個問題,不要看到小朋友做得很認真,很像乖學生,就認為一直沒有問題。愈是乖的學生,你愈是要小心,究竟他對自己的要求會否過高?

第二,家長要留意自身。究竟自己有沒有做得很完美?家長也反省一下自己,小時候你自己是不是每件事情都100分呢?你平常是否每件事都做得好?上班的時候是否都做得完美?你的上司又有否責備過你做得不好?如果你自己也做不到完美,為何你又要求小朋友要做得到呢?

第三,就是要留意完美主義的小朋友,會否有很多焦慮症及抑鬱症的症狀。如果如卜述所說,小孩睡不著、手震、心跳加快、冒汗、搣手皮、常常去洗手間,甚至是抑鬱,想得很負面或甚有自殺的念頭,那就一定要帶他去看醫生。如果焦慮症及抑鬱症惡化,後果非常嚴重。

分類
家長園地

面對小朋友不誠實的行為時該怎麼處理?

資料來源:家庭動力心理輔導員賴舜薇

小朋友每次做功課,都訛稱自己肚痛、要上洗手間或想睡覺,千萬種謊言與藉口。重視品格培養的家長自然會感到嬲怒,因為他們對子女不誠實的行為都是零容忍的。但為甚麼孩子總是逃避做功課?為甚麼他們又要以謊言去掩飾呢?

小朋友逃避做功課,很多時不是他們不願意做,而是做不到。小朋友都會希望自己又乖巧又聰明,但當他們發現自己做不到功課,便會認為自己不夠聰明。他無法接受,便會以說謊來掩飾和逃避。一般而言,智力正常但有學習障礙的小朋友,他們的學業表現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但在其他方面,他們一樣可以表現出色。而且不論他們智力水平高低,只要使用對的方法,加上適量訓練,他們亦能建立相應能力。

但人為甚麼會說謊呢?當一個人覺得自己處於不安的環境時,便會啟動防衛機制保護自己。而說謊便是其中一種以逃避方式來應對危機的表現。如果家長希望幫到子女,便要讓他勇於說真話,這樣家長才能理解子女真正不明白的地方。

如何令子女勇於說真說話?你要讓子女知道,即使他不夠聰明,你依然會這麼愛她,以他為喜樂,對他有耐性,並且會一起想辦法協助他解決困難,從而建立他的安全感,讓他安心透露內心的不明白與困難。但相反,若其經驗令他認為因他不夠聰明,會引來媽媽對他發脾氣及埋怨,他便不敢說真話,甚至啟動自我保護機制,用大人一看便能拆穿的謊言保護自己。

這時候孩子不但無法保護自己,更會惹來更大的麻煩,因為媽媽會更生氣,便會主動認錯,又會承諾不再說謊。惟事實上,他功課的困難並未解決,形成造成惡性循環。因此,我們鼓勵家長學習接納子女的不足,令子女對你有信心,覺得安全,自然對你敞開心扉。

處理親子矛盾時,如何有效安撫小朋友情緒?

資料來源:親職教育專家Ken Sir

小朋友和大人之間不時會出現矛盾,原來在處理矛盾時,與小朋友的說話技巧十分重要,先說「你」和先說「我」也有著大分別。

有一次我在電梯口,見到一個小朋友要按電梯按鈕,但是被其他小朋友快一步按了。那個小朋友的情緒馬上很波動,媽媽雖然彎低身想處理他的問題,但是發現小朋友的情緒很難平復,當中牽涉了甚麼呢?

這就是牽涉了媽媽用了幾句說話,當中包括了「你不要哭吧」、「你想怎樣呀?」又或「是否要我去下一層讓你按一下?」我想提醒家長們,如果要平伏一個小朋友的情緒,應避免這類的說話。

如果要平伏一個小朋友的情緒,我們可以嘗試用「我」字開頭,例如是「我見到你」、「我知道你很想」及「爸爸媽媽明白你」。這些說話在小朋友的立場聽起上來,他會覺得你站在他的立場,而不是跟他對著幹,不是與他對立的。

這樣透過你的身體語言,透過安撫和擁抱,有助小朋友慢慢學習平靜,從而再把你想教的東西慢慢灌輸給小朋友,這樣就非常好了。

從遊戲中學習英語無難度

資料來源:言語治療師Miss Carley

很多時候我們要小朋友學習一些英文詞彙,對他們來說可能是很困難和沉悶的事。其實家長可以嘗試自製一些簡單的小遊戲,跟小朋友從遊戲的過程中學習這些英文生字。

第一個遊戲叫做「蓋棉胎」,其實跟我們一向玩開的啤牌蓋棉胎遊戲都有少許類似。家長可以將一些小朋友要學的生字寫在白紙上。另外,我們再寫多數張是哈哈笑的樣子。那玩法是怎樣呢?我們首先要將紙卡弄得均勻,然後就平均分配給玩家,例如家長和小朋友每人有四張,然後輪流發出最頂層的卡,例如發出這張紙卡,就要讀出這個字並解釋這個字的意思,以及用這個字作一句句子。但是如果出到一張哈哈笑的樣子,就要鬥快拍下去。如果是較慢的玩家,就要取走所有卡,並收到自己處,手上最快沒有卡的就為之勝出。

第二個遊戲就是過三關,其實跟我們平時玩的過三關都類似,不過今次在這九格當中,我們就預先寫好一些生字,然後就跟小朋友輪流畫一些交叉或圓圈。例如我畫交叉在這裡,我就要用這格的生字去讀出來,解釋和作一句句子。然後到家長,家長可能就用圓形,像平時玩過三關一樣,最快三個連成直線就贏。

第三個遊戲就是記憶配對字卡,家長可以將一些小朋友要學的生字就寫在白色紙上面,每一個字就要寫兩次,家長可以將一對對的字卡,隨意地放在桌上,之後可以請小朋友看一次並記著,然後就把字卡反轉。家長和小朋友就輪流地反轉其中兩張字卡,如果反轉到一樣的話,那就請小朋友用這個詞語,去作一句句子和解釋,還有讀出來。

全面復課 小朋友哭不停 如何是好?

資料來源: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饒方莉

面對全面復課,家長可能都會遇到一些很頭痛的問題,例如小朋友上學時不斷哭,不想跟家長分開,又或甚孩子第二天早上睜開眼睛,就跟你說:「媽媽,我不想上學。」有些小朋友也會在晚上時會發惡夢。當遇到小朋友很害怕上學或不想跟家長分離這個情況,我們應該怎樣面對呢?

如果小朋友他真的不想上學,家長可以問問他:「你不想上學的原因是甚麼?」,了解一下他。他的原因可能是很怕跟爸爸媽媽分開、對陌生的環境感到害性又或很怕老師同學不知會是怎樣的。那應該怎麼辦呢?以下有數個方法。

第一,跟小朋友一起閱讀一些親子繪本,裡面有不同的上學情景,幫助小朋友預先留意上學其實是怎樣的?我們亦可以拿一些公仔幫助小朋友學習,他扮演那角色,在上學時他遇到不同的擔心情況,他會有些甚麼方法可以幫助自己平靜情緒。例如那個公仔就會跟自己說:「我現在幫自己呼吸一下先安靜下來」,又或者公仔會跟自己說:「我今晚很快就會看見爸爸媽媽」,讓自己平靜安穩一會兒。

第二,我們可以幫小朋友預先提早到學校環境適應下,了解學校是怎樣的。可能讓他認識他的班主任和老師,又或看看他的學校和課室環境是怎樣,讓他有心理準備。

第三,我們要避免責備小朋友,要跟他建立一個同理心。小朋友可能不斷哭或不願意上學的時候,不要跟他說:「你那麼醜怪」、「你不是寶寶來的了」或「你大個女、大個仔了」。這些說話令小朋友更加害怕,我們可以學習跟小朋友說:「是的,媽媽爸爸都知道你很害怕。因為你要跟爸爸媽媽學習分開,害怕都是正常的,又或者你不知道學校會發生甚麼事。不過爸爸媽媽答應你,因為到了今晚,我們一定會在家裡等你。你不如回來分享你在學校看到些甚麼、聽到些甚麼及學到些甚麼,我們很想聽多點。」

第四,我們可以給小朋友一個適應的時間例如家長陪同小朋友一起上學,看看學校有否適應周。例如有半小時是家長和小朋友一起在課室裡,然後循序漸進,家長留在課室的時間是愈來愈少,可能是15分鐘又或跟小朋友說:「現在我出去到洗手間,一會兒會回來」,甚至家長完全離開課室,在外面觀察小朋友上課,亦都給小朋友有個安全的感覺。

同一時間他慢慢適應小朋友、老師及校園的生活,是一個新的生活來的。希望以上數個方法可以幫助家長循序漸進來建立這份安全感,幫助小朋友面對他們的一些擔心和焦慮。

打鬧抑或獎賞?

資料來源:香港教育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註冊教育心理學家羅偉柏博士

很多家長對於督促子女讀書都感到很頭痛,如果他們自動自覺就好了。對於提升子女的學習動機,很多家長第一時間都會想到,用一些賞懲的方法,究竟藤條還是薯條會比較有效呢?

其實我相信現今的家長都會明白,打鬧都不是一些很有效的方法,因為會傷害到小朋友的身體和自專心,這是不是代表用獎品就比較有效呢?例如「如果你讀完書之後,就可以有一包薯條」,但這一種方法亦暗藏危機。

首先這些獎品往往要不斷加碼才會有效,其次就是當沒有獎品的時候,小朋友是絕對不會自動自覺讀書的。其實除了用薯條和藤條這兩個方法之外,還有沒有第三條路呢?

在這裡我想介紹三個法寶給大家,就是「能力感」、「自主感」和「關係感」。能力感是甚麼呢?這就是令到小朋友認為自己有能力學習新的事物及應付挑戰 ,家長可以選擇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即是一些不是太難或太易的學習材料或功課給他做。例如來到圖書館選擇一本書的時候,就不要選擇一本太多生字的書,起碼小朋友應該會懂得七至八成字的書就對了。除此之外,也要給多些正面及有助他發展的回饋給他們,多點欣賞他們付出的努力,還有跟他們一起腦力激盪(brainstorm)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二就是自主感。其實有時小朋友有很高的能力感,但是他感到被壓迫的時候都不會自動自覺地學習,家長有甚麼可以做,提升小朋友的自主感呢?你可以讓他們做多些決定,他們讀書的時候我們從旁鼓勵;在小朋友需要幫忙的時候,我們才提出我們的想法和意見,亦不要給過多的指示他們或不適當地用賞懲,因為這些都會抺去他們的自主感。

第三,就是關係感。每一個人與生俱來都有被愛和被關懷的需要,而當小朋友感覺到被愛和被關懷的時候,就會與父母產生一種信任。當你再叫他讀書的時候,他都會特別上心,家長如何可以增強與小朋友的關係感呢?平時就要多點聆聽他們的說話,表達你的同理心,亦要用溫暖的態度跟他們相處。最重要就是無條件的愛,無論他們的成績是好與壞,我們都是義無反顧地愛他們。

如果下次督促小朋友讀書而他又不肯時,我們就可以從這三個方向:自主感、能力感和關係感出發。停一停、想一想,我如何可以滿足小朋友這三方面的需要呢?當這三方面的需要被滿足時,小朋友就會自自然然,自動自覺地學習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