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小朋友做功課慢有甚麼原因?

資料來源:許龍傑醫生

無論對小朋友或家長而言,做功課都是最大的問題,不是平日做功課,就算是暑假作業,很多家長都覺得很頭痛。家長經常和小朋友鬥法,於是令大家的關係變差,其實做功課慢這回事究竟成因是甚麼呢?其實做功課慢是有三種主要原因。

第一,過度活躍。小朋友經常跑來跑去,在家裡爬上爬下,由洗手間跑到廚房又跑到房間,跑來跑去,永遠都不會停止,像個摩托一樣走來走去。那麼你想一想如果要他做功課是多麼痛苦的一件事,你給他一張桌子及椅子,他永遠都坐不久。當他真的可以安定坐下來,他就會不停擺來擺去,身體不停擺動,就像屁股刺到一樣。

因為要開始做功課,一拿起筆便說要到洗手間,去完小便又說要大便,之後又說肚子餓要吃東西,永遠都有藉口要離開椅子。一坐下來直到可以安定做功課,往往需要1至2個小時,這個便稱為過度活躍。過度活躍的小朋友做功課一定慢,不過並不是做得慢,而是較慢才能安定下來。

年紀較大的例如中學生,又或是高小生,他們不一定會跑來跑去,但他們很多時候會抖腿,不停地抖,抖得整張桌子都在動。又例如轉筆,不停地轉、轉來轉去。你不要小看這些抖腿、轉筆及擺動身體的動作,其實這些都是過度活躍的症狀。

第二,專注力弱。專注力不足的小朋友或許可以坐定,但他看著你就像一朵雲

做白日夢,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拿著鉛筆又看著功課,就只是看著,永遠都不能吸收第一條題目。於是他們或可以坐定,但會一直停留在第一條題目,永遠都是在做第一條,然後電話聲響會去看一下,門鐘響又會看一下,永遠都不能專心。

有一些家長向我們投訴,如果是過度活躍的小朋友,在首1個小時便要走來走去;專注力不足的小朋友在首個小時都在做夢,要到第2個小時才能繼續做下去,而且會做得很慢。

第三,讀寫能力弱。大家或許已聽過讀寫障礙,讀寫障礙是一些較嚴重的個案,但有些小朋友不算是讀寫障礙,但他的讀寫能力很弱,讀寫能力是包括中文、英文及數學,包括了讀和寫,他唸下去好像很困難,不知為何同一個詞語,很簡單而已,永遠都不能記進腦裡。寫字永遠都是反過來的,左右會反過來,就像一面鏡子,還有一些會上下倒轉。

這類型的小朋友是可以坐定,吩咐他們坐下便會坐定,也會很專注,但是他們會怎麼樣呢?他們會坐著做功課,但做得滿頭大汗。不過做完以後,每一條題目都是錯的,每樣都記不下來又不懂,這就可能是讀寫問題,引致做功課慢。

剛剛說過三個原因,究竟是哪一種呢?當然有些小朋友三種都有,但如果家長能留意一下,不要只責罵小朋友。當他做得慢的時候,先留意小朋友是三種之中的哪一種。如果知道他屬於哪種原因,那時候我們要對症下藥便能事半功倍了。

小朋友有少少不滿就哭泣不停?

資料來源:家庭動力心理輔導員賴舜薇

小朋友有時候可能因為少少不滿,就會哭起來,家長可能已經用了很多不同的方法來安慰自己的小朋友,但他還是時不時便哭起來。這樣爸爸媽媽可能已經覺得很累 ,有一點無助和不知道怎麼辦,甚至覺得有一點煩擾。其實通常來說小朋友的哭泣,是一種情緒的表達。因為他們的語言未可以豐富到講一件完整的事情、他自己的感受和一些的想法,所以他們在不開心的時候就會沿用他們嬰兒時期,最直接或者最快會得到救助的一種方式來表達,就是哭泣。

我們不要以為他們懂得行、懂得走和上了學,我們就需要和他講多一些道理。其實相反在幼兒期的小朋友,家長應該和他們做多一些情感支援。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人類需求的五層次理論,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隨著小朋友的心智成熟,他們已經去到第三層的社會需求,亦即是愛和歸屬感。

在這個時候他是需要感受,身邊的人對他的關愛,並且他開始認識自己的情緒。所以在這一個階段如果父母可以協助他,幫他們能說一些情緒和想法。不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可以提升,他們的社會需求亦會得到滿足。

看到小朋友哭泣的時候,我們家長可以這樣跟他說:「你很不開心似的,原來你不喜歡媽媽這麼惡跟你說話。「弟弟沒有問過你便拿了你的玩具玩,令你生氣。」如果你說中小朋友的心聲,其實很快會點一下頭和很快不會再哭起來,慢慢他們學識了這種表達方式,他們便不需要用哭泣來表達自己。

有一些家長可能便會問:「平日小朋友牙尖嘴利很會說話,但為何有些不開心,他們便說不出來?」其實這是情緒,對人理性思維的影響。假如我邀請你上台做一個演說,你現在是甚麼感覺?你可能會緊張甚至有一點害怕,如果我不給予時間你作準備,這樣可能你連一句說話也說不出。這樣你會看見大人都會受情緒的影響,更何況是小朋友。

所以在小朋友不開心的時候,我們作為家長首先放平和自己的心情,然後耐心觀察和分析他們哭泣的原因。再嘗試站在他們的立場,說出他們的想法和情緒,這樣小朋友便不會再哭泣。

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教養孩子出現分歧時 緊記「迴避不可恥且有用」

資料來源:家庭動力心理治療師阮慧敏

在親子互動裡,父母的成長背景、教育程度或者原生家庭都有不同,所以基本上父母對某件事有不同的看法,其實是很正常的。

當真的有不同意見時,父母應找一個平靜的環境,互相傾談自己的角度,各自對問題的看法。無論在甚麼情況下,我們都不希望,父母在孩子面前直接爭吵。舉個例子爸爸可以對媽媽解釋:「我自己不開心的時候或工作壓力大時,我都會用手機發洩及減壓,所以我會覺得小朋友玩手機是沒有問題的。」

而太太也可以對丈夫表示:「其實我希望你支持我,很希望你能夠諒解,其實我照顧小朋友也是很辛苦的。」大家可以在一個平靜及平等的環境下先商量。其實在親職的環境裡,父母的步伐必須一致的。

舉個例子爸媽就好像在跳舞,爸爸踏前,媽媽就要退後。爸爸舉高雙手,媽媽就要轉圈,這是一個很自然的步伐。如果能夠配合得這麼順暢,不只跳舞的二人能樂在其中,甚至是旁邊的觀舞者也會陶醉在舞蹈中。但是如果大家各不相讓,一個人踏前,另一個人也要踏前,另一個人希望你能夠配合,而你卻只堅持自己的立場,怎樣都不配合,這場舞蹈就一點也不精彩。

在家庭的環境裡,小朋友往往就是最忠實與忠心的觀舞者,永遠站在大堂中央位置觀看爸媽怎樣去跳舞。所以如果父母跳得一團糟,這位觀舞者也會坐立不安,而整個氣氛也會緊張起來,問題也會更加多,在舞池的爸媽也會互相踐踏,踐踏得更痛。

當真的出現水火不容的情況,父母各持己見,鬧得怒火中燒。我們會提議隨便一方離開現場,不是輸贏和面子的問題,而是讓大家透透氣,伸展一下。大家在家庭環境裡不是一種角力,因為受害者必定會是小朋友。所以在家庭環境裡

如果父母是怒火中燒各不相讓時,其實有一方需要先退下來,調理一下怒火離開現場,這樣會比較好一點。

恐嚇式教育有效果嗎?

資料來源:親職教育專家KenSir

「如果你不好好吃飯,今天晚上就不讓你看電視。」在日常教養中,我們經常會以恐嚇形式教導小朋友,希望小朋友會聽話。但這種方法有用嗎?會帶來反效果嗎?

有一次我乘小巴時,看到有個婆婆帶著兩個孫兒上小巴。上到車兩個孫兒馬上坐到後排位置,而婆婆就選擇坐近門口位置的單人位,她一坐下後就馬上轉身跟兩個孫兒說:「我告訴你馬上坐回我旁邊,否則下車時就把你們兩個留在這裡。」結果其中一個孫兒在後面大聲地叫。他在叫甚麼呢?「你每次都是這樣說的,我不信你。」在這件事裡我們可以知道,原來很多家長在教養上都習慣恐嚇小朋友。

例如是甚麼呢?「你不吃飯我就關電視」又或「你不快點做完功課,晚上就沒雪糕吃」等。其實這些方式在教養時,很多時候會造就了令小朋友慢慢不當一回事。如果家長經常用這種形式的方法,令到小朋友逐漸長大後,他就不會當作是一回事,所以家長們必須切記我們要求小朋友做一些事情,最好就是直接告訴他你想他怎麼做就可以了,不需要在後面加插太多恐嚇或要脅等成分。

分類
家長園地

吹一吹冷氣就病 如何可以增強小朋友免疫力?

資料來源:​​資深營養師吳耀芬

很多小朋友及家長在夏天時,也會有些戶外活動,隨後會感到很熱,於是就想進入商場享受冷氣。在這個時候一個打噴嚏,小朋友很容易就患上感冒傷風。家長應如何去處理這種問題呢?我們可以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就是如何護理他們,另一部分是飲食方面,增強小朋友的抵抗力。

首先,在進入商場前,我們不應在太熱的時候立即進入。當有很多汗的時候,需要抹乾汗水。其實汗水會帶走我們身上的熱,所以在抹汗過程中,就可以令汗液更容易揮發,亦可以帶走我們身上一部分的熱力。當身體涼快一點,我們才走進商場會更加好。

另外,要隨時準備一件外套。大人都一樣 需要有披肩,披肩會相對好一點。另一方面,小朋友衣服濕透了,我們都應預備多一件衣服可以替換,讓衣服不會濕漉漉地黏著背部使他著涼。其實現時的汗巾都很長,可以放在背上,拿出汗巾抹汗後,衣服都能保持乾爽。

在飲食方面,我們可以注意小朋友有沒有一個均衡的飲食。但要謹記小朋友必有偏食情況,因為他們還小,同時想獨立自主會有很多意見。但是當我們堅持

每樣食物都給他們繼續嘗試,今天不吃,改天再繼續嘗試,他可能會嘗試吃,吃多了並習慣後就不會出現偏食的情況。可能嘗試的那一次,只是剛放進口就覺得想吐出來都不要緊,因為他已經嘗試過味道。但大家都可以有不屈不撓的精神繼續嘗試。

除了我們要小朋友吃飯,我都會建議加一些小米來煲飯,因為小米有很多種不同的維他命和礦物質,可以增強抵抗力,尤其擁有豐富的維他命B雜,也有鈣質和鐵質。另外,也要緊記吃所有的蔬菜水果,不只要顧著讀書上學,卻忘記吃水果。而維他命C都會幫助,我們增加抵抗力。

當然還有肉類,但其實份量不用太多,過多反而會增加,肝臟和腎臟的負擔,那要多少份量才足夠呢?譬如 2至3歲小朋友,大約食一個半廣東麻雀大小的份量已經足夠,不用吃整塊豬扒那麼大塊的份量才算是足夠。每天一至兩杯奶,也是很好的「超級食物」,因為奶本身集合多種營養素,我們稱為全能食物。

有這樣東西就能幫助小朋友建立基礎,而我們亦不需要進食補充劑。因為補充劑 難免不會知道是否過量,尤其是現時很多人流行吃魚油丸,其實魚油丸本身份量是可能過多,血便容易薄了。

另外一個問題是來源 不知從何而來的魚,可能有污染的危機。如果能吃新鮮的魚就比較好,紅衫魚都有很多的(Omega-3)脂肪酸在內。

最後可以煲一些湯水,這個湯水是我自己小朋友都會喝的,喝後抵抗力較好,不會經常在上學後帶病回家,也不會經常不能上學,就是「合桃腰果栗子湯」。我會買二両合桃、二両腰果 、半磅栗子加些粟米紅蘿蔔,放或不放瘦肉也可以。因為已有很甜的味道,這個湯其實一家大小都能喝,就算是嬰兒一歲以上也可以喝,就能增強抵抗力而不容易生病。

如何處理單親小朋友的情緒問題?

資料來源:香港教育大學心理學系高級講師鄧巧孺

其實每個小朋友也有可能出現情緒問題,很難說單親的小朋友一定會有某種問題,但可以想像到單親家庭的小朋友,可能因為爸爸媽媽陪伴他們的時間比較少,所以會作出一些行為引起別人注意。特別是用一些負面行為來吸引你的注意力,原因是他們沒有安全感,另一方面小朋友可能會自我懷疑會覺得是否我做得不夠好,或者我不乖,所以令到爸爸媽媽離婚。

遇到這種情況父母首先要讓孩子覺得被愛,在日常生活中多些肯定他們,跟他們說有多愛他們,讓他們知道即使爸爸媽媽分開了,但也不會改變爸爸媽媽對他們的愛。爸爸媽媽在分配照顧孩子的時候可以多些溝通,避免有忽略孩子的時候。例如小朋友在學校有些特別的活動,需要有家長出席,盡量可能安排至少一位家長出席。如果情況許可的話,可以讓爺爺嫲嫲、公公婆婆,甚至是其他親戚例如姨姨、姑姑一起參與。

一來可以減輕爸爸媽媽的負擔,另外小朋友也可以繼續在一個大家庭的愛裡成長。當然給小朋友更加多的愛不代表要縱容他們,一些離婚的家長為了要彌補對小朋友的虧欠而縱容他們,甚至會給他們極之豐富的物質享受,來填補自己的內疚感。其實愛不代表縱容,愛也包括適當管教,要獎罰分明。小朋友做得對的時候要肯定他們,做錯的時候要糾正他們,這樣他們才可以健康地成長。

另外我覺得很重要的是爸爸媽媽要先處理自己的情緒,一段婚姻要走到離婚,其實當中有很多別人不明白的經歷,爸爸媽媽自己有很多事例如情緒要處理,加上要照顧小朋友,其實所面對的壓力一點也不簡單。爸爸媽媽首先要覺悟這一點,要明白和接受其實離婚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要給自己空間,也給小朋友空間去接受和承認,有需要的時候要尋找幫忙,覺得很失落的時候要找別人傾訴。

如果情緒持續沒有改變的話,就要找一些專業人士例如輔導員來幫忙,千萬不要將所有壓力和所有事情背在身上。因為父母先要有一個健康的情緒,才可以幫助小朋友處理他們的情緒。

小朋友過份沉迷手機遊 家長要如何處理?

資料來源:家庭動力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催眠治療師黃思明

電話發出光芒與聲音,總會吸引小朋友玩過不停。有些小朋友無論甚麼時候,不論是吃飯、搭車和上學,都機不離手。家長可以如何解決這問題呢?

首先,大家要明白小朋友的反應是必然的,手機可以提供很多感官的刺激,也沒有gameover,可以重新開始,有成功感,也可以遠離父母、學校的壓力和挫敗感,根本就是無敵。從生理學來說,玩電子遊戲是會令大腦釋放大量的多巴胺,給前額葉皮層令人興奮、刺激,並漸漸會失去了自我控制能力,所以有很多成人都不能夠控制,何況小朋友呢?

小朋友也會不自覺被吸引,造成現在香港大部分父母的惡夢。我看見很多父母和小朋友,都陷入一個無窮的鬥爭和挫敗。如果不加以控制,不單止對小朋友的學習有影響,更嚴重是會影響他們的專注力、腦袋的發展、健康和眼睛的疾病。因此手機成癮也將會像酒和毒品一樣,被列為其中一種心理成癮病。

事實上我曾見過一個初中生,他沉迷打野戰遊戲「食雞」,他時時要在地上執起一些物資,但這些物資有時候會有陷阱會爆炸的。他入醫院的原因是甚麼?

是他不能用手拿著東西,他可以碰下碰下,他會很緊張。因為只要他用手指拿東西就會很害怕。所以你現在發現問題,便可以早些處理,避免出現以上情況。

家長比孩子有更加多經驗、智慧及資源,你不可能會輸的,你唯一的弱點就是你太愛他。你會心軟,要知道給很容易要收卻很難,所以家長應該要先和小朋友協商一個合理可行的方案,譬如一日可玩30分鐘,但要先完成家課。

至於控制小朋友,首先要選擇適合的戰埸,不要在公眾場所,最合適的就是在家中。即使收也要盡量避免身體接觸,好像搶、拔電線這些應該要盡量避免,因為會傷感情。家長要先用溫柔肯定的語調,警告他很多次。如果他還不肯交出,你便要提醒孩子他已經同意的後果,到最後他睡了你一定可以收到的。但就要堅持堅定執行後果,沒有商量的餘地,這些就是較為負面的策略。

更正面的是為小朋友提供,可以吸引他離開手機的機會,例如和小朋友一起進行戶外活動,提供一個家庭環境,給小朋友有得選擇、有成功感、有重新開始的機會,建立他的自信和能力。

最後很多父母因為其他小朋友有手機,如果自己的沒有,擔心小朋友有比較

甚至會引起自卑,有些擔心小朋友會比其他人學得慢,將來可能會影響他的發展。因此我知道現實是不可能不給小朋友接觸手機的,所以我提議愈小愈應該避免使用手機,盡量拖遲他們進入這個世界。

同時家長也要把握機會小心處理,不可以掉以輕心。只要父母夠創意,多些和小朋友有互動和陪伴,夠堅持便可以改變小朋友。

甚麼米適合小朋友食用?

資料來源:家營營養中心創辦人資深營養師吳耀芬

現代社會大家都十分注重小朋友的營養,究竟吃甚麼飯才會讓小朋友有更多的營養,而小朋友又會肯吃呢?很多時候我們煮糙米飯或紅米飯給小朋友吃,他們都不是很喜歡吃。最主要原因是咀嚼時間較長又或者比較硬,咀嚼很長時間都吞不下去。

這些米飯可能連大人都會胃痛,小朋友的消化力未及大人這麼好,所以我們都會擔心可能有胃痛的情況。現在很多人都不吃白米,可以轉吃胚芽米、小米或燕麥飯,而在眾多種米之中,我最建議吃小米。

小米的價錢相對比較便宜,大約十多元一斤。如果是二十元之內一斤來說,是相對性既有營養又便宜的,一種又綿又滑,甚至可以煲粥。煲小米粥的一個很好的選擇,就算加了進去,你也不會覺得飯有不同質感,都是如白米一般的感覺。小朋友便不會覺得你加了一些奇怪東西進去,他自然就會吃,亦比較軟身,他又不會胃痛。

如果不吃這個都有其他選擇,例如胚芽米,但是要留意胚芽米其實是甚麼,它是糙米,再剝一層殼,就會少些纖維。但是它保留了胚芽最有營養的部分,維他命B雜亦多在這部分,所以營養很豐富,但是纖維就少於糙米。口感會比較滑,不會覺得很硬,但價錢就相對性比較貴,可能要一斤達到六至七十元。

另外有些中價的選擇就是藜麥。藜麥就有黑色、紅色和白色,如果小朋友對於顏色方面很緊張

會覺得為甚麼是這樣顏色而不喜歡吃,這樣就可以選擇白色的藜麥,都是擁有豐富營養。黑色的藜麥就會有較高的鐵質及花青素。

有些是十穀米之類的,我就不是太建議了。因為小朋友的胃部比較嬌嫩,而且十穀米可能要浸一晚後再煮才會變軟。他又會覺得十穀米有很多種類的米,未必會喜歡吃。當然有些小朋友好奇心較高,可能會喜歡。但是很多小朋友小時候都會慣性喜歡吃單一的食物,慢慢長大以後才會嘗試不同的食物,可以留待十歲、八歲時才給十穀米。但還是需要浸過後才跟其他米一起煲,如果不是的話這方面有營養,但會使胃部不舒服。

有些人會放紅豆,到底是怎樣放下去?我們要預先浸紅豆至軟身,甚至煲至軟身才跟飯一起煮,其實紅豆飯都是很有營養,例如日本人都喜歡吃紅豆飯。另外也有蕃薯飯、粟米飯及適合在秋天吃的栗子飯等。不同配搭令吃飯不只是吃白飯這麼悶,栗子高鈣和高鐵質,增強骨骼生長,亦可以幫助他們防止貧血,人也會精神一些不會那麼容易疲勞。

孩子怎樣才算是有語言發展遲緩情況?

資料來源:言語治療師莫宜端

一般來說寶寶一出生開始便會發聲的,例如會用不同哭罵聲表達他們的訴求。到4至8個月便開始牙牙學語,這些都是屬於語言準備期的一部分來。其實小朋友有一個言語發展的階梯,由他們剛剛學習單字,到慢慢開始有組織地說故事。

9個月至1歲的寶寶,一般他們會開始發出第一個有意思的單字,例如說「爸」、「媽」或「波波」這樣。到1歲至2歲的寶寶,他們理解和表達詞彙的數量會大大增加,多到他們將一個一個的單詞慢慢組合起來變為兩個字的詞,例如「媽媽飲」及「吃包包」等組合便會出現。

到2至3歲的小朋友,一般他們說的句子也會愈來愈多,可以表達不同的需要。例如他們喜歡在雙詞語之上再加上一個詞彙,變成三詞語的組合,例如說「爸爸吃包」及「我要奶奶」等。有些小朋友會開始使用形容詞,例如說「妹妹吃大蘋果」。

小朋友一般到3歲半後便會認識更多不同的句子,也開始使用連接詞,一直到5歲他們慢慢懂得將不同句子組合一起,也用上更多連接詞,開始有條理地敍述一件事,也就是所謂的說故事。

其實幼兒的語言發展每個人也略有不同,但是經過實證研究,我們也有些重要的參考指標,可以看看小朋友是否有可能有言語遲緩的情況。

第一,2歲時也沒有任何詞彙

第二,就是到3歲也沒有句子出現

第三,3歲之後說話模糊不清令人難以理解

第四,5歲後句子也是表達不清

如果孩子愈大愈不說話,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便要找專業人士評估以及早訓練。

孩子怎樣才算是有語言發展遲緩情況?

資料來源:言語治療師莫宜端

一般來說寶寶一出生開始便會發聲的,例如會用不同哭罵聲表達他們的訴求。到4至8個月便開始牙牙學語,這些都是屬於語言準備期的一部分來。其實小朋友有一個言語發展的階梯,由他們剛剛學習單字,到慢慢開始有組織地說故事。

9個月至1歲的寶寶,一般他們會開始發出第一個有意思的單字,例如說「爸」、「媽」或「波波」這樣。到1歲至2歲的寶寶,他們理解和表達詞彙的數量會大大增加,多到他們將一個一個的單詞慢慢組合起來變為兩個字的詞,例如「媽媽飲」及「吃包包」等組合便會出現。

到2至3歲的小朋友,一般他們說的句子也會愈來愈多,可以表達不同的需要。例如他們喜歡在雙詞語之上再加上一個詞彙,變成三詞語的組合,例如說「爸爸吃包」及「我要奶奶」等。有些小朋友會開始使用形容詞,例如說「妹妹吃大蘋果」。

小朋友一般到3歲半後便會認識更多不同的句子,也開始使用連接詞,一直到5歲他們慢慢懂得將不同句子組合一起,也用上更多連接詞,開始有條理地敍述一件事,也就是所謂的說故事。

其實幼兒的語言發展每個人也略有不同,但是經過實證研究,我們也有些重要的參考指標,可以看看小朋友是否有可能有言語遲緩的情況。

第一,2歲時也沒有任何詞彙

第二,就是到3歲也沒有句子出現

第三,3歲之後說話模糊不清令人難以理解

第四,5歲後句子也是表達不清

如果孩子愈大愈不說話,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便要找專業人士評估以及早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