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小朋友扔玩具 家長應阻止嗎?

資料來源: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家長遇到幼兒階段的小朋友拿起玩具,就會扔、扔、扔!其實這是一個正常發展階段的過程,特別是1歲多至2歲。因為拿起玩具扔,物件向下墜,比較容易看得出因果關係。

拿起,放手,會有聲音和動作。動作的意思是他做了動作之後,物件便會掉下來,感覺十分好玩。但是隨著歲數的成長,應該不要再扔玩具。家長不宜去制止他,說他再扔玩具是不對的 。因為他可能不知道何謂對與錯,但是覺得好玩。家長可以適當地讓他繼續扔,定一點規矩,讓他扔進一些恰當的範圍。就算配不對顏色也不要緊,最低限度放回適當的範圍。

家長也可以讓他扔球,便可以扔去一些比較遠的地方。在家裡範圍可用一些盤

或不同盒子,讓他像收納玩具般扔進去。當然慢慢地要求他力度再小一點,還有一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家長記得留意如果他扔的時候,你叫他不要扔,反而會加強他扔的意欲。因為這句說話不夠正向,家長要記得當他扔玩具的時候,不要說:「不要再扔玩具了」,可以說:「我們嘗試慢慢放下,放在這裡,輕力一點。」

我們一方面在環境上提供一些令他能恰當地扔的機會,同時所說的語句要正向地引導他應該要做些甚麼,這樣就有機會改善他的行為。

小朋友對新生弟妹「呷醋」父母可以怎樣做?

資料來源:心理治療師李偉堂

三年抱兩,喜迎新生命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但當很多時候會令哥哥或姊姊感到妒忌,表現「呷醋」。這種挑戰不只對於父母而是小朋友 ,因為他要當哥哥或姊姊,心情便很複雜。

過去父母都只是向著他,所有關心、所有的愛護都只是給他,現在給了弟弟或妹妹。同一時間,他並不是完全不喜歡這個弟弟或妹妹。有時也會喜歡他,所以家長需要明白身為長子或長女有著一份很複雜的心情,作為家長要做些甚麼呢?

就要幫助哥哥或姊姊進入一個新的角色,如何做哥哥或姊姊?而他得到關心的方式不再像小時候一樣,而是如果當他能夠成為哥哥或姊姊,他便能得到父母的關心,所以父母的想法需要改變,這個孩子是他們的小助手一起照顧新生兒。

當哥哥姊姊愈能夠照顧新生兒的時候,他得到的關心便會愈多,這就是長子/女得到父母關心的新方法,所以作為父母當新生兒仍在母胎時,便要開始教導哥哥或姊姊「當新生兒出世時,你要幫助爸爸媽媽去照顧他。」

新生兒出世後換尿片時,哥哥姊姊可以幫忙取尿片,每次哥哥姊姊幫忙時父母都會讚賞:「做得好啊!你真的愛錫我們了!你能幫助爸爸媽媽!」那麼當哥哥姊姊的自然也更開心得到父母的讚賞 ,於是他們就會愈幫愈多,自然能夠做到哥哥姊姊的責任,而父母亦相對會比較輕鬆一點。

如何培養小朋友的閱讀習慣?

資料來源:家庭發展基金總幹事羅乃萱

閱讀習慣最好從小培養,應該是每所學校和每位老師都要鼓勵學生閱讀。我覺得要「書」在起跑線,是一本書的「書」,就會讓孩子贏在終點。嬰兒時期已經可以培養了,有很多不同種類的書,布偶書、軟綿綿的書或沒有字只有圖畫的書也可以,很多觸感的也可以,讓他試試揭書和看書。

另外,有很多父母疑惑看書是否要認字。書中自有黃金屋,是一個很美麗的世界。首先,你知道最重要的是甚麼嗎?就是要拿起書本,而且父母要喜歡看書。你不喜歡看書卻整天跟孩子說:「你看吧」他怎麼會看呢?他怎會看到爸爸媽媽閱讀的側影呢?我經常說你可以拿起書本,然後很驚訝地說:「你來看看這本書,很可愛啊!這隻小鳥多可愛!」從而吸引小朋友去看。

而說故事是否要從頭說到尾?這又不一定的,可能你看到這裡有一幅圖畫。那你可以問:「你猜她進去廚房做甚麼呢?」他未能了解故事的時候,你可以令他代入、讓他猜,還有其他的玩法。你不要小看小朋友,他們的觀察力和心思細密度,通常都是遠超家長所想像的。

家長也可以教他數東西,例如指出時鐘問他是甚麼時間。我經常覺得閱讀不是一板一眼,我們要他對書本的圖畫充滿興趣,要他識字、背字和寫字,便是第二個層次。

其實也可以在一些書本當中的故事,或人物角色設定融入一些他將來可能會面對的挑戰或新環境也好,讓他能夠在書本上體驗。當K2或K3的小朋友,他們的詞彙量多了,甚至他們能夠坐着聽你說故事。但是有很多父母覺得自己說得不生動,但是不要緊的,因為你是他的爸爸媽媽,你就是他最好的說故事者。

說故事不一定要讀的,口語化一點,讓他覺得配合他的場景。如果全家大部分人都是說廣東話

的話,你想要故事深入他的腦海,當然是用他最熟悉的語言。我覺得最重要的東西就是貼近他的生活、貼近他的語言和貼近他的興趣。最重要的是爸爸媽媽自己也要先看書,這樣可以給小朋友一個很好的感染力。

如何讓孩子學習自理?

資料來源:家庭發展基金總幹事羅乃萱

大家可能都發現,在現時的社會上一代的小朋友都長大成人了,他們已踏進社會工作,但好像很多事情都有爸爸媽媽,參與在當中。這令我追溯自己的小時候,會否一路走來媽媽照顧我們的角色都是呵護備至?每樣事情都照顧得頭頭是道,讓小朋友只需要專注讀書和學業就可以?

其實這對小朋友的成長絕對不是一個健康的現象,但是我也明白媽媽覺得小朋友甚麼都不用管,媽媽甚麼都幫你處理好,為他移除任何的逆境、困難,建立保護區,叫他只專注好好讀書。但是好好讀書不等於懂得好好做人,兩樣事情都要平衡的。

懂得做人可能他們會覺得很深奧,如果收窄範圍來說,也就是自理能力。家長要懂得放手,讓孩子學習自理,就是他自己懂得做的事情,都盡量讓他自己做。譬如他自己懂得整理書包,怎樣放東西進去。當然你要先教他,再讓他整理。

這種自理能力也是一種生存技能,由最初的綁鞋帶和整理書包,到長大一點整理自己的書架和書桌,後來申請入大學,全部都是一些很基本的生存技能。以整理書包為例,甚麼叫整理書包呢?第一他要懂得寫手冊。他最初寫得不齊全,可以問同學,媽媽可以主動一點,找不同家長聊天,大家對照一下手冊。

第二,檢查他有否近視,因為很多小孩抄得不齊全是因為眼睛有問題。第三,除了手冊寫得齊全之外,就是對照著時間表怎樣去整理。在前一天媽媽可以自己示範一下,媽媽可以整理一次。第二天就叫他:「你把常識書找出來。」慢慢地他懂得整理,媽媽可以讚揚他,甚至有些父母很喜歡用那些獎勵表格,你今天有整理書包給一個印章,讓他有一些成就感,當他懂得整理書包,他就懂得把東西分類。

很多時候可能爸爸媽媽無論是生活忙碌,抑或自己工作壓力大,或者心情未必時刻都保持愉悅「唉別弄了,我幫你做算了。」偶一為之也是沒有辦法,我們都會失手,都會累的。但是如果真是代他做功課會有一個危機,因為這是不誠實,又沒有讓他學習到,因為學習一定要經過錯誤才會記得。但是我記得有一次有位媽媽跟我說,她的女兒要寫字歪歪斜斜的,於是媽媽不停擦走,擦得整張紙爛掉。

我說:「教小一孩子你可以用一些創意的方法,我喜歡跟她說每個字都有自己的家,它的家就是在方格裡面,那些字喜歡回到家裡,你就幫它安穩地放在家。」家長要有耐性,慢慢地等他進步。每個小朋友都有自己既定的成長步伐,希望父母能尊重他們的成長節奏,尊重他們的步伐。其實他們一邊學習,我們也在一邊學習,那就大家一起可以進步。

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自小學習收納大法 執拾玩具無難度

資料來源:台灣收納整理師于之琳

家長的其中一個惡夢,就是每晚辛苦將玩具放好,第二天早上又散滿一地。自己玩具自己執,家長可以如何教導小朋友執拾玩具呢?

我們依據小朋友的年紀來決定收納箱應該要多大,小朋友大概在小寶寶1至2歲的時候。為避免小朋友將玩具放到嘴巴,這個時候的玩具通常也比較大件,我們需要的收納箱就稍微大一點。在小朋友年紀比較小的時候,我們的標準可以很低很低,主要讓他們知道玩完玩具之後是需要收拾的,要收拾到收納箱,把所有的玩具收進去就好。在這個年紀,我們需要訓練他們的是收納。

到了小朋友再大一點,大概3至5歲時,他們已經可以有初步分類。知道玩具類型有不一樣。那時候的收納箱就不一定要這麼大了,我們可以換一個小一點的收納箱,依據不同類型的玩具稍為分類一下。我們把遊戲規則調高一點,可以在收納箱外面貼一些分類標籤,以圖案、顏色或字卡,方便小朋友辨認。例如車子,有車子的圖案或用字卡「Car」,讓小朋友慢慢去學習記得這種分類。

當小朋友升上小學,他們會有自己的想法,會知道甚麼東西要收在哪裡,我們的收納盒就可以變得更小。然後可以收納很多小朋友的小東西,像小女生的飾品、小珠珠及Barbie娃娃的配件。我們也可以利用這麼小的盒子來分類,因經過這麼長時間的培養。小朋友會對於收拾東西是一個很自然的事情,不會感到很反感,家長也會感到很輕鬆。

為甚麼小朋友不願意做功課?

資料來源:資深親職教育專家Bally

每天放學後,叫小朋友坐定定做功課,就如打仗一樣。通常小朋友不喜歡或不願意做功課,都有數個原因,家長可以如何協助小朋友呢?

第一,他真的不懂得怎樣做。如何才算是真的不懂得做?我發現有不少小朋友回到家後,原來有八成的功課要家長從旁指導,那麼小朋友自己一個處理不了,他就當然等待父母回家。在父母角度中,他們就會覺得小朋友不願意做功課了。

第二,小朋友其實有八成是懂得做的,但他其實很想父母陪伴自己,所以他會爭取和父母一起的時間,等到父母一起,就裝作不懂得 。其實他們不是想不懂的,而是潛意識地希望父母陪伴自己,想和父母一起做功課。

第三,可能是他們太累了。原來是父母在安排方面,沒有給小朋友一個恰當的時間表,令他們在一個不佳的狀態中做功課,所以小朋友就不願意做了。

如果小朋友原本是不懂得做,家長應和學校好好溝通。如果學校願意將功課的程度調彽,適合小朋友做,這樣家長就不需要擔心程度的差異。如果小朋友不喜歡做功課,久而久之就會變得討厭上學,繼而失去學習的動力。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學校溝通,是否可以給他一些較淺的功課,令小朋友在做功課的過程中是享受的。

如果學校是不能夠配合,那麼家長要想想自己如何從旁指導,令小朋友或在假日慢慢讓他上一些由淺入深的課程,或給一些字讓小朋友認得,或透過一些遊戲剪接,令小朋友明白讓他慢慢享受做功課。

其實在教育界最擔心的就是他們已經抗拒學習,抗拒上學和抗拒做功課,所以我們要真真正正地正視小朋友不願意做功課的原因。有些小朋友很喜歡和爸爸媽媽黏在一起,但在現時的社會大部分父母回到家後會和小朋友做甚麼?就是做功課,這是他們唯一的親子時間。如果唯一的親子時間,大家也關係不好或不高興,就會製造很多家庭或婚姻的問題。 如果小朋友不願意做功課,只是為了等待父母。家長可在小朋友身邊半玩耍,半陪伴,用半親子的方法和他一起做。你可以在旁邊看書或做一些類似功課的東西,例如工作上有些東西要帶回家處理的,讓小朋友覺得你在他身邊陪伴,你在做事他也在做事。

有一個令人感擔心的情況,便是很多家長會說:「行了,你做吧,我就在旁邊」,但其實家長在看電視、看手機或玩遊戲機。這樣的話小朋友就會覺得其實你不是在陪伴他,大家都不是在做同一樣事情。當然就算小朋友大部分都懂得怎樣做,家長不用爭取時間做其他事,最好真正地看著他做。在旁邊不停稱讚他:「不錯喔,原來真的會做喔!」給他多一點稱讚,那麼這個就是最好的方法了。

如果小朋友到了K3下學期左右,其實他們都已經成大了,挺有獨立能力的。家長或許會想「這麼大了,不應該再陪他做功課了」,其實家長從小到大已經開始要有時間表的鋪排,讓小朋友跟隨。譬如小朋友放學回家,他們要休息一會或吃一點東西和玩一會遊戲,可能半小時或者45分鐘後就開始要做功課了。

在K1、K2的時候,家長可以在旁陪著他,但到了K3家長就可以用獎賞的方法,「如果今天我下班回來後,我看到你完成功課,就給你一個剔號。如果做完功課後,你很乖地去洗澡,接著我會再給你一個剔。」給小朋友一個時間表讓他自己看,他每剔完之後家長便給他星星或心心。在他的時間表,每一星期的時間表儲了足夠的星星,媽媽就要有些承諾,例如去公園玩等。那些獎勵最好都是親子活動,不是買玩具、禮物或糖果。

分類
家長園地

準備小朋友升小,家長可做甚麼?

資料來源:心啟晴心理學家李偉堂博士

到下學期,K3小朋友要開始準備上小學,除了認識新的學校、預備文具和學習穿校服等,還有甚麼家長可以協助他們順利過渡,做好升小銜接?很多時候小朋友遇到很多未知的事物便會感到焦慮,應對小朋友的焦慮情況,最好事先做好預備工作。

甚麼是做準備?在上學前打開時間表,提醒小朋友:「你看上完這兩節課後便會有小息,然後上完這兩節課後又會有小息」,他們在心裡便會知道大約甚麼時候有小休,然後到午膳時間,再上課一會便放學了。

在老師方面,他們不知道誰是老師,我們便可以說:「這位老師應該是男老師,這位是女老師。」這樣就是事前的預備,讓小朋友對未發生的事情知道更多

更好地做準備。尤其很多小學都會舉辦迎新活動,家長千萬不要因為忙碌,覺得九月開學時才回校,現在不用參與。能參與的便參與,這樣其實是幫助小朋友認識多點,面對未知的事物也能有充分的預備。

有了剛才那些充足的預備,還有甚麼細微的事情是我們需要留意的呢?我們說小朋友升上小一會焦慮,是對未發生的事情,沒有任何準備,然後會感到擔心。當他們能夠掌握每一節課整體需要做甚麼事情,焦慮的感覺便會減少很多。 有些則不是父母可以掌握的範圍之内,就是他的同學們。小朋友會面對一些情況,例如旁邊的同學很多小動作,會走到小朋友的位置拿他的東西來看。這些對小朋友來說是不順利的時間,但這些是沒法預防,所以要培養一下他們。尤其他們剛踏進小一,在放學後多點和他們聊天,問他有沒有遇到不順利的事情,讓小朋友可以說出來抒發一下。他們便會發現即使有些擔心,放學後可以和爸媽說,爸媽也會安慰他,他們的不安感也會再減少一點。然後到了第二天,那些不高興的事情已經放下了,他們便會重新再來開心上學。

每位爸媽也想在小朋友放學回來時,問他們多點東西,知道多點上學的畫面。家長應該學習多些問問題的技巧,讓小朋友如何可以說多點内容,畫面更完整。其實有些小朋友比較外向點,多說話的,對父母來說當然會容易明白點;有些小朋友則比較内斂,内斂的小朋友有很大的特徵,就是他的内心還未能夠掌握情況,所以不知道該怎麼表達。

面對内向的小朋友時,可以簡單一點,就是畫一張海報,上面有很多不同的情緒圖案,然後問他今天經歷了甚麼心情。他們看到圖案便會想,可能有時候會指著生氣、有時候會指著傷心、有時候又會指著開心,這樣就可以問他發生甚麼事感到高興、生氣或傷心?他們就有空間表達有這些情緒的事情。

學習真金白銀購物

撰文:新領域潛能發展中心

   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在疫情下,很多家庭都已經習慣在網上購物,既方便又快捷,更可以騰出更多時間處理其他事務。即使在日常實際購買東西時,很多時候也不需要直接繳付現金,如乘搭交通工具或在便利店購物,都只需要使用八達通就可以完成付款的程序,毋須使用任何輔幣。當大家都習以為常,小朋友亦早已懂得使用這種電子貨幣,究竟有沒有問題呢?事實上,「方便」有時也會扼殺了學習過程中可能增長的知識。

各位試想想,成人使用信用卡也同樣方便了購物,但對於我們財政管理的能力可能產生很大的挑戰,因為我們需要很強的節制能力才不會超出預算或「先使未來錢」。有年青人曾坦白承認在成長過程中,家境較為富裕,看見家人吃完晚飯或在百貨公司購買東西時,只需要簽名便可以付款;自己想買東西,家人也是順著自己的意願,簽個名字便可以得到。但直到他出來工作後,才發現簽名之外還是需要實際付錢,原來金錢是有限的,在那一刻才開始學習財政控制,是否太遲呢?

家長適宜在子女年幼的時候,在日常生活中給予他們實際購買東西的機會,有助提升他們的認知理解及數學概念,更重要的是理財的常識及習慣。例如要求他們購買便利店的食物或地鐵車票時,暫時不使用電子方式付款,而是用現金方式付錢。縱使家長在過程中可能需要花上更多的時間,他們可能還沒有完整的金錢觀念,但他們實際的參與,容易產生好奇心及觀察力,漸漸感受或明白不同物品的價值。

家長可以隨著他們成長的步伐,教導他們在不同程度上認知錢幣,在教導他們實際購買物品的時候,必須加入趣味的學習或活動元素。首先,家長可以在家中讓他們有機會認識不同的硬幣或紙幣,如一元與二元的分別及不同紙幣的顏色。其次,當他們已掌握基本概念的時候,家長可要求他們找換家長所指示的硬幣或紙幣。再者,當他們已懂得單向付錢後,家長便可以引導他們收回找贖的錢。最後,當他們要學懂購買時,要知道找換的金額是否正確,而金額的數量或複雜程度,也可以隨著他們的認知水平而提高!

總的來說,家長不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放棄以電子方式付款,只要在週末或適當的時候準備足夠的輔幣或紙幣進行學習便可。例如:乘車途中拿出輔幣實際核對,或購買東西時點算家長提供的錢,嘗試感受實際購買,如真的做成不便,家長可以同步使用電子方式完成交易亦可。

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

撰文:新領域潛能發展中心

   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在百多年前,文盲是很正常的事。但自從數十年前教育開始普及,時至今日,到學校接受教育是必須的,學習除了通過教師以語言直接傳授知識外,學生還需要自己閱讀教科書,在做功課或考試時,更考驗學生閱讀時的專注力及速度。

三十年多前,投考消防員的基本資格是小學六年級畢業便可,而今時今日,大學畢業生也未必能考到消防員。現代的火災已不單是要求消防員體能好,簡單用水便可灌救熄滅,因為有些火警的起因很複雜,要用特別的方法及化學物才可撲滅。

各行各業都需要閱讀能力

不論是藍領或是白領,都需要處理文件檔案,需要閱讀別人的報告或說明書,更需要自己書寫報告,所以閱讀及處理文書的需要可說是無處不在。以前文盲可以到銀行提款,但現代的自動提款機,我們不單可以提款,還可以繳交不同的費用,但就非常考驗我們閱讀的專注力及速度。

當我們成年後有很多簽訂合約的時候,而且合約有很多條文,字體又小數量又多,也是閱讀的一大考驗。現代人經常要在網上搜尋資料,也需要閱讀的能力,就是視覺搜尋符號文字的能力及速度。

培養子女的閱讀興趣 培養子女的閱讀興趣,並培養成為良好的習慣。雖然閱讀圖書也可以,但閱讀報紙是每個人必須養成的良好習慣,不論是平民百姓,還是總統教授,都需要定時閱讀報紙,因為只有這個方法才可以保持與社會的資訊同步,了解世界各地的變動,掌握通識思維。
雖然現時有很方便的電視新聞,好像不需要自己閱讀,聽電視新聞似乎更方便。但實際上閱讀報紙除了得知新聞時事,更能不斷鍛鍊處理文字的能力,而且閱讀報紙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報紙可說是社會大學的教科書,是每個人「做到老,學到老」的不二法則。

為甚麼小朋友總是記不到同學仔的名?

資料來源:雅士圖國際幼稚園校監胡善盈校監

其實這條問題都有不少家長問的,尤其是從嬰兒群開始成為朋友,並一起長大的小朋友家長更加常問。為何見面這麼多次,我的小朋友都好像只是自己玩,不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特別是剛剛開學,2歲、3歲的小朋友,其實他們回到學校對學校的所有物件,周邊所有新奇的東西,都覺得很有興趣,所以當他們每天接觸大量訊息下,那個感覺系統要每天處理大量新奇的信息,所以對周邊這麼多事物感興趣時,其實他未必記得同學的名字是很正常的。

第二,其實是視乎每個人的喜好。如果爸爸媽媽花些心思留意,有些小朋友會喜歡跟其他人玩,但有些小朋友喜歡玩玩具,他們喜歡自己探索玩具,甚至用自己的方法玩自己的玩具。這類的小朋友多數回校,可能只記得自己喜歡的玩具,也未必對同學有深刻印象都是正常的。

第三,就是一般0至2歲的小朋友,甚至3、4歲的小朋友,有部分較遲月份出生,特別年紀較小的小朋友,其實他們是比較自我中心。在成長初期是絕對正常,所以他反而關心誰照顧自己。即是說他反而對他的照顧者印象深刻點,例如爸爸、媽媽、公公、婆婆、爺爺、嫲嫲,甚至是工人姐姐。所以可能在班別裡記得老師的名字,也未必記得同學的名字,這也是正常的。

那小朋友一般在十八個月後開始發展出,明白其他小朋友感受的能力,慢慢懂得關心其他小朋友,從而懂得如何與其他人建立關係。這些能力都要慢慢掌握,所以很多小朋友從Play Group開始慢慢懂得與其他人分享。

最後個人認為我覺得作為家長,最重要明白自己小朋友的性格,以及尊重每一位不同性格的小朋友。因為其實好像大人般,每個小朋友的性格不同,有些小朋友你可能會覺得會否男孩子偏向好動或外向?但是我有一位男孩子學生,他是比較內斂,很重視思考,喜歡觀察,但是永遠不會第一個走出來。就像大人一樣,有些大人會喜歡一大群朋友玩,有些大人可能有數個知心知己,已經覺得足夠,那這些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