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唔得!」「唔准!」「唔可以!」真的有用嗎?

撰文:兒童行為情緒治療師葉偉麟

很多時候,家長會因為小朋友不守規矩,或是挑戰了一些底線而大發脾氣。例如家長不想小朋友碰某件東西,家長只會說:「喂!不准碰!」、「不可以!」和「停」等,那麼小朋友便會聽到很多這一類「不行!」和「不准!」的句子。其實,這樣會令孩子經常覺得自己做錯了,繼而會打擊他的自信,令他將來做事時可能會逃避。

那作為家長的,有甚麼辦法讓孩子在守規矩的同時,又不會打擊他的自信呢?家長又可以用甚麼說話技巧呢?

舉例而言,如果小朋友現時大發脾氣,氣得漲紅了臉的時候,我們可以利用以下的「三部曲」處理:

第一部曲:說出他的感受

「爸爸媽媽看見你很生氣……」

「你看你氣得漲紅了臉……」

家長可以嘗試幫孩子說出他的感受,這是第一個、亦是很重要的步驟。

第二部曲:訂立守規界線

孩子發脾氣時,可能會有打人的行為,那家長要立刻劃定一條界線:「好的,我們這裡是不傷害對方的。」幫他訂立守規界線。

第三部曲:安排疏導平台

如果孩子已出手打人了,家長便要為孩子安排一個平台,疏導他這種憤怒的情緒。

例如家長可以說:「哦!我看到你生氣得漲紅了臉,而且還氣得想打人呢!不如你顯示給爸爸看,你有多生氣吧!」「你不如打這個鯊魚公仔吧!」

可能小朋友便會說:「嗯,好的!」然後就搥打這個鯊魚公仔。在這時候,家長便要告訴他:「哦,爸爸看到你真的非常生氣。」

家長讓他抒發情緒,那小朋友就會明白,原來當自己有負面情緒的時候,是會被父母所接納的。

只要家長用了以上三個步驟,不但可以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也不會縱容他們的錯誤行為,最重要的,是孩子同時也可以學習守規矩。

照顧特殊需要孩子 父母心理壓力勿忽視

撰文:家庭動力輔導心理學家
   莫黛琳

阿輝是一個很擅長畫畫的男孩,他很喜歡畫自創的漫畫人物,只是他筆下所有的人物都沒有眼耳口鼻。他所畫的漫畫主角,不論男或女,留長髮或短髮,都有濃密的頭髮遮蓋雙耳和前額。這些人物像一面鏡子,反映著他的內心世界。他不想和別人有深入的溝通,只想安靜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筆者第一次邀請他介紹他的漫畫主角時,他說他的人物沒有嘴巴,因為無論說甚麼也沒有人會聽,所以不說;沒有眼睛,是因為不想看清楚這個世界發生甚麼事;沒有耳朵,因為沒有人會聽他說的話。甚至連人群的聲音也令他感到煩惱,所以他情願自己一個人。除了這幾句話之外,他沒有再回應我其他的問題。

聽着這位小五男生的話,看著他的一雙大眼睛,實在令人感到心酸。年紀才這麼小,就已經要封閉自己的心,放棄了積極與人建立關係的機會。

在阿輝讀小四的時候,他才被斷定有讀寫障礙。他的父母帶他來見筆者,並非要接受甚麼訓練,而是要處理他和父母之間累積了好一段時間的緊張關係和低落的自我形象。從小一開始,他便面對許多學業上的挑戰,例如默書常常不及格、每晚都要11時才做完功課、不聽父母的指示和來不及完成考試卷等。為了成績,家人和他產生很多摩擦和衝突,阿輝被標籤為懶惰、沒有責任心和不專心。即使父母後來得知他有讀寫障礙,也很難完全放下對他讀書的期望,尤其是媽媽。

其實阿輝並不懶惰,筆者在遊戲室內觀察他玩遊戲和做美勞的方式和投入程度,就知道他是一個對自己很有要求的人。面對失敗,他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嘗試,直到自己滿意為止。對於一個在學習上飽受挫折的小朋友,即使是在非學業的領域上,依然能夠堅持不怕困難地嘗試,從自己的失敗中學習,也需要非一般的內在資源的。作為旁觀者,筆者能夠清楚地看見他的長處,同時為他內心的堅強感動鼓舞。

然而,父母面對阿輝的處境,感受卻十分複雜。他們長期的擔心、傷心、期望和失望等,使自己充滿壓力,很難看得見和聽得到阿輝的努力和心聲,難怪阿輝筆下的漫畫主角都生活在一個沒有眼耳口鼻的世界裡。不過,阿輝父母的內疚和無助同時也促使他們向筆者求助。作為父母,的確是需要時間和空間面對自己的傷痛,接納孩子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更何況,他們只有阿輝一個孩子。

「我好攰呀」如何改善疲累感?

撰文:姚怡超中醫師

作為父母,要照顧家庭,又要工作,真的會疲憊不堪。筆者閒時喜歡看清談節目,聽聽名人對生活和人生觀的獨特意見。有次大家談及香港人的生活繁忙,疲倦似乎是必然的「副產品」。但是,大家卻「死撐」說我們並不累,因為人人皆如此,只是正常的生理反應。那麼,這是否真確呢?

疲倦其實是一個主觀感覺的表現,所以只有自己才可以領會。有部分情況,可以從行為上表現出來,例如不願起床、說話乏力、缺乏正常體力等。中醫認為,疲勞為害,涉及五臟六腑,主要為脾、肝、腎,首當推脾,屬「虛勞」的範疇。

3種疲勞 原因各有不同

疲勞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分類。其中一個方法是將疲勞分為 3 類:身體、腦力、心理。身體疲勞是最常見,而且亦是大家最容易發覺的。在正常工作後,感到勞累是很正常的現象,在休息後便可恢復。可是如果在休息過後未能夠恢復,或勞累的次數和程度過多,這就是疲態,也可以說是「亞健康」的狀態。

而腦力疲勞是用腦過度所致,最基本的症狀是記憶力下降和專注力不足,其他病徵,包括嗜睡、集中力不足、耳廓發熱、聽力不足等。心理疲倦則是排除身體問題後的心理感覺,可能因為睡眠不足或營養供應不足所誘發。如果多於一個以上的表現同時出現,就很可能會定性為現代人稱的「疲勞綜合症」。

疲勞出現 與五臟失調有關

從中醫角度,疲勞現象的出現,與五臟的失調有密切關係。不同的表徵可與某個臟腑有關,例如氣力不足多與宗氣(肺臟)有關。中醫認為,人體的整體活動,全賴於元氣的狀態。元氣「廩賦於先天,滋養於後天」,是指元氣來自父母之精,既生以後,主要來自飲食水穀精微的補充和滋養,同時要依賴脾胃正常的功能和借助自然界的清氣(即良好的空氣),雖然都是疲累,但是在証形上還是有分別。

人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四大體質:

1. 痰濕體質:這類人不但身形肥胖,而且疲勞痰多,易於睏倦、四肢怠惰、食後胃脘不適、便溏等。除了可以透過中藥調理,也可以靠長期鍛鍊身體改善。包括慢跑、游泳、太極、八段錦等。

2. 氣虛體質:這類人的肺氣不足,精力缺乏,稍微勞動便有疲勞的感覺。由於肝氣強弱又與人體免疫力有關,所以他們容易生病。其他表徵包括少氣懶言、常自汗出、語聲低微、舌淡苔白、脈虛微弱等。雖然可鼓勵進行運動,但是需要慢慢開始和慢慢遞增。另外,可以以腹中氣海穴為中心作打圈的按摩,每天 3 次,每次 10 分鐘。此法可以健脾運胃、培本補元。

3. 陽氣體質:這類人整體新陳代謝低,會表現為怕冷、精神萎靡、嗜睡等。除了可考慮服食中藥調理外,還可以「溫臍法」增加腎元陽。方法是用點燃了的艾條在肚臍上的神闕穴上方縣空灸治,每天 2 次,每次 15 分鐘,以感覺到溫暖而可忍耐度為主。

4. 氣鬱體質:多表現為情況不穩、容易憂鬱、沒有堅持力、多疑等心理不平衡的狀態。當然,身體的不適,例如肋部脹滿,睡覺不佳等也會出現。不過,與情志的起伏有密切關係。平日多與人談天分享,是最簡單開導自己的方法。同時,也可以試試「玫瑰山藥粥」。方法是將玫瑰、薏苡仁、淮山加米煮粥,每天1 至2 碗。

無論如何,疲勞的感覺是很令人困擾。除了不適外,旁人有時會懷疑是否屬弄虛作假。所以我們必須正面面對,並找到調理的正確方法。不然,疲勞這種亞健康的狀態很可能演變成真正的疾病,那就麻煩了。

醒腦提神 增強記憶力 可以吃甚麼?

撰文: 註冊營養師(澳洲)
   鍾蓉文

又來到考試季節,莘莘學子正開始努力溫習備試。不少家長都會問:「有甚麼食物可幫助子女提神醒腦,保持良好記憶力呢?」

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經消化後轉化成葡萄糖,為腦部提供充足能量,故筆者建議每餐進食適量碳水化合物,以維持腦部有效運作。食物來源包括:五穀類如飯、麵、麵包、燕麥等,以及高澱粉質的蔬菜如馬鈴薯、粟米、蕃薯、栗子和芋頭。選擇高纖的五穀類如全穀物早餐、燕麥、全麥包和紅米等,可令血糖更穩定,保持集中力。

奧米加3脂肪酸 奧米加3脂肪酸如EPA和DHA,是構成大腦細胞膜及神經組織主要元素,維持神經系統訊息的正常傳遞,有助保持良好記憶力。奧米加3脂肪酸可從進食深海魚如三文魚、吞拿魚、鯖魚等攝取,筆者建議一星期進食 2 至 3 餐,每餐約2至 3 安士(即手掌心的大小)。另外,杏仁、合桃、牛油果等亦含豐富奧米加3脂肪酸

卵磷脂

卵磷脂是組成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的重要元素之一,因此攝取充足則有助活化腦細胞,令思考更敏銳及增強記憶力。雞蛋、黃豆及其製品如豆腐、豆漿和茄汁焗豆等都含豐富卵磷脂。

鐵質

鐵質是製造紅血球的主要元素,為腦運送足夠氧氣及營養,幫助保持頭腦清醒。紅肉類如牛肉、羊肉和駝鳥肉含豐富鐵質,筆者建議一星期可進食 2 至 3 餐,每餐約 2 至 3 安士。鐵質亦可從深綠色蔬菜如菠菜和紅腰豆等攝取,但由於植物性鐵質較難被人體吸收,因此同一餐可進食含豐富維他命C的食物,如橙、奇異果和蕃茄等,以增加吸收。

抗氧化營養素

壓力及不良飲食會增加體內自由基,破壞身體細胞及加速退化,或會令記憶力受損。維他命A、C及E 均有抗氧化功能,可保護腦細胞免受自由基破壞,防止記憶力衰退。含豐富維他命A食物包括紅蘿蔔、南瓜和菠菜等;維他命E 亦可從果仁、雞蛋和乾豆中攝取。

以上營養素可促進腦部健康,但大家不應只側重於單一營養素的攝取。筆者鼓勵大家飲食盡量多元化,全面攝取足夠營養,令腦部維持最佳運作。

運動後一定要飲運動飲品?

撰文:註冊營養師(澳洲)

   鍾蓉文

小朋友都應該多走動,多做運動。好友May一直希望挑戰馬拉松10公里賽事。我們相約每星期一起訓練1次,由於她甚少運動,所以筆者建議她先由急步行開始,待適應後才嘗試跑步。運動後,我們到便利店購買飲品,May二話不說便選了運動飲品。

「我看那些跑手會自備運動飲品,而且那些飲品亦聲稱可以補充體力,閒時我亦會飲用,至少比汽水有益吧!」她拿著飲品,準備到櫃台付款。

筆者說:「運動前後及期間的水分補充的確十分重要,尤其是進行長時間的耐力運動,例如球類比賽和馬拉松等,會經汗液流失大量水分及電解質,若不及時補充,會容易出現脫水或中暑,引起不適。運動飲品是專為進行此類運動的人士而設計,含有水分及電解質,如鈉、鉀和鎂等,可於運動時作補充。它亦含有糖分,可補充運動期間消耗的糖分,減低疲勞。美國運動醫學會亦指出,進行1小時或以上運動的人士,飲用運動飲品或可提升耐力及運動表現。可是,若只是進行少於1小時運動,日常飲食攝取的電解質及飲用清水已足夠補充,不需要額外飲用運動飲品。」

我拿走她手上的運動飲品,換上清水,續說:「而且,100毫升的運動飲品含大約6克糖, 500毫升便有30克糖,相等於6茶匙砂糖,與1罐汽水的糖分相若。如你只是進行急步行這類不是消耗太多熱量的運動,或當作休閒飲品,經常飲用反而容易致肥。待你下年參加賽事,運動飲品便可大派用場!」

她把視線移向旁邊的能量飲品,滿懷期待地問:「那麼能量飲品又是否適合運動時飲用呢?」

我解釋:「能量飲品的主要成分包括牛磺酸 、維他命B雜、咖啡因和碳水化合物等,用作提神之用。但由於咖啡因有利尿作用,會加快水分流失,更易引致脫水,因此運動時並不適合飲用。不用再四處搜索了,清水是你最佳的選擇!」

食生果會致肥?食多少才正確?

撰文:註冊營養師(澳洲)鍾蓉文

人人都說要多吃水果,雖然水果有益是老生常談,但同時亦存有多個謎思:水果不是很高糖分嗎?吃了是否會致肥呢?是否要飯前吃水果,才能吸收水果中的營養呢?就讓筆者為大家逐一拆解。

水果會致肥?

沒錯,因為水果含有天然的糖分 ─ 果糖,能提供熱量,所以大量進食水果會攝取過多熱量,導致肥胖。不過,水果除了果糖以外,亦含有其他營養素,對健康有莫大好處。例如橙、奇異果和士多啤梨等含豐富維他命C,有助增強抵抗力。 香蕉、哈蜜瓜和提子乾等含豐富鉀質,有助穩定血壓。而且,水果中的膳食纖維可幫助預防便秘,維持腸道健康。筆者依然鼓勵大家養成每天吃水果的習慣,只要控制進食水果的分量,則不會導致果糖超標。

根據香港衛生署建議,每日進食水果之分量如下:

2 至 5 歲兒童:每日最少1份

6 至 11歲的兒童、青少年和成人:每日最少2份

1份水果=
2個小型水果,例如:奇異果、布冧

1個中型水果,例如:橙、蘋果

半個大型水果,例如:香蕉、火龍果

半碗顆粒形水果,例如:荔枝、提子、龍眼,或切件的西瓜、密瓜

1湯匙無添加糖或鹽的果乾,例如提子乾、西梅乾 筆者建議大家每日進食2至3份水果外,亦應多選擇不同種類及顏色的水果,以更全面攝取不同的營養素。

飯前吃水果最有「營」?

坊間有個說法,認為飯前進食水果更能吸收當中的營養。其實此說法並無科學根據,健康人士可以於任何時間進食水果。然而,對於一些正在控制體重的人士,調整進食水果的時間或有幫助,因為水果的膳食纖維能增加飽肚感,於飯前吃水果可助他們避免於正餐時進食過量,或可安排飯後吃水果,防止因「口痕」而進食其他高熱量零食。但患糖尿病人士需注意進食水果的分量和時間,請諮詢醫生及營養師的意見。

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小朋友俯睡有問題嗎?

撰文:家庭動力義務顧問馮偉正醫生

每晚看著孩子睡覺,都總會有不同怪異的睡姿,但當孩子俯着身體睡覺,家長少不免會感到擔心。有家長向筆者查詢,她 4 歲的孩子習慣俯着身體睡覺,擔心對孩子的健康有不良影響。今回筆者就向各位家長探討一下兒童睡姿的問題吧!

應該避免嬰兒俯睡

醫學硏究指出,俯睡會増加嬰兒猝死 (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SIDS) 的風險。俯睡如何引致嬰兒猝死,至今仍未有定論,但現時醫學界普遍建議 1 歳以下嬰兒避免俯睡,以減低發生 SIDS 的機會。

年紀較大的兒童  可採取不同睡姿

面對年紀較大的兒童,倘若健康良好沒有長期病患,只要睡得安寧、呼吸暢通、沒有異常的呼吸聲,同時早上醒來精神飽滿、活力充沛,那麼採取哪一種睡姿其實沒有太大分別,只要確保口鼻不被阻擋便可。況且在現實情況之下,人睡覺時㑹不時轉換姿勢,過分規管孩子的睡姿,既不實際,也無必要。

針對不同情況改變睡姿

至於某些個別情況,採取某種特定睡姿或許會有好處。例如患有上呼吸道阻塞的兒童(如扁桃腺肥大),他們往往睡時因為上呼吸道受阻而產生鼾聲,而仰臥會使舌頭向後移,令狹窄的氣道進一步受阻,故筆者建議兒童側睡,舌頭不至後移,氣道㑹較為暢通。另外,患有胃食道倒流的幼童,向右側睡有可能增加胃中食物和消化液倒流的機會,採用仰臥或向左側睡會較可取。

讓默書變得有趣 遊戲掌握「聽、寫、記」

撰文:家庭動力心理治療師
   兒童遊戲治療師 李惠婷

新學年,小朋友又要開始默書測驗。雖然默書看似簡單,但其實要運用到的技巧非常複雜,所需要用到的叫做「分散性專注力」,要一邊在腦袋中尋找字的筆劃寫法,用手寫出來,一邊要豎起耳朵聽著老師閱讀,並記著下一個要默的句子,邊寫邊聽邊記,有時寫錯字還要先刪掉再寫,與時間競賽,超難的呢!

所以,要掌握默書的技巧和得到好成績,就要同時掌握「聽、寫、記」三個技巧,以及提升一心可以幾用的「分散性專注力」。

要讓默書變得有趣,可以將這幾項技巧訓練變成遊戲。一方面遊戲的趣味性增加孩子學習的興趣,讓一個惱人的練習變成親子遊戲時間;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增加孩子的成功感,從遊戲中得到大人的鼓勵,孩子們自然會愈來愈喜歡學習。

訓練幾種技巧的遊戲可以分開的,以下提供一些例子,家長們可以嘗試一下呢!

一)聆聽的遊戲

  1. 由大人讀出英文句子:“There is a rabbit on the table.”,小朋友把句子的內容畫在畫紙上,只畫圖,不寫字,這是訓練聆聽的部分。

2. 小朋友很喜歡調轉角色,由他們讀句子,大人默書,甚至可以修改大人的字,這讓他們有成功感,又可以訓練正確讀音,閱讀過又仔細修改大人的錯字(家長們可以刻意寫錯),增加對串字或寫法的記憶。

二)中英文寫字的遊戲

中文字複雜難記,加上用筆寫字,其實對孩子來說不但抽象,而且難以牢記的。寫字練習可以不用筆寫,而嘗試運用身體各部分寫字,利用不同的感官加強記憶。例如:

  1. 在沙盤上寫字,讓手指接觸沙的感覺,提升對字的記憶。
  2. 使用不同質感的材料砌字,例如紅豆、泥膠和不同質感的手工材料等,更可配合顏色,例如響音用紅色,其他字母用綠色,增強記憶。
  3. 大人用手指在孩子的身體各部分寫字,讓他們估出甚麼字。例如手掌、背部和額頭等,當然視乎孩子的能力而定;或倒過來由孩子寫在大人身體上亦可。

三)分散性專注力遊戲

其實很多遊戲都訓練這種專注力,例如「爭櫈仔」,要邊聽音樂,邊留意著椅子的位置作出反應;「冚棉胎」,要邊數/聽數字,邊打開咭,又要留意數字的配合作出反應等等。

現時有些桌上遊戲都是這樣設計的,介紹一個遊戲叫作「moo斯密碼」,孩子要邊聽到密碼,腦海中想著密碼所代表的圖案,記著密碼的次序,最後要找出相合圖案的圖咭,雖然很複雜但又很刺激呢!

分類
家長園地

返學喊唔停 如何減低幼兒對家長的依賴?

撰文:新領域潛能發展中心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開學季節,總會在學校門口聽到淒厲的哭聲,小朋友不願離開父母獨自上學,總令父母感到頭痛。初生嬰兒因為缺乏自我保護、求生和覓食的能力,所以日常生活必須依賴父母。這情況不只是在人類出現,其他哺乳類動物的嬰兒,如狗、獅子、海豚等,也必須依賴父母生存。

隨著他們日漸長大,有些孩子能夠比較自立地生活,漸漸脫離對父母的依賴,然而有些幼兒的自立速度較慢。例如,有一些三、四歲的幼兒縱使父母仍在家裡,也不容許他們離開自己視線範圍內;有一些則不能獨自上遊戲小組或課外活動,否則會大叫大哭,更甚有些情況是即使媽媽在門外,孩子也不肯獨自上廁所。

為何幼兒會依賴父母?

為何幼兒會出現依賴的情況呢?當中可能是幼兒的身體活動能力較弱,不足以照顧自己;也有可能是出於心理上的因素,他們感到害怕或已經習慣依賴父母。其實家長可循序漸進地訓練他們獨立活動的能力、心態及習慣性,便可減少他們過度依賴自己。

循序漸進令幼兒能獨自脫去衣服

家長可從日常的衣食住行開始,培養幼兒能獨立生活,如在更衣時,可以由家長完全協助,改為幼兒需自行脫下褲子的部分,之後再按幼兒的進度,循序漸進地脫至膝頭,以至腳面,最後的目標令幼兒能獨自脫去衣服。

增加使用食具的力度

孩子吃飯時,最初是被動地由父母全程餵食,之後父母可捉住幼兒的手來進食,讓他們需要移動手臂,然後循序漸進地把捉住的部分變為手腕、前臂及手肘,令幼兒需漸漸增加使用食具的力度。

增加父母離開子女的時間及步行時間

子女在家中有父母陪伴時,可以嘗試父或母其中一方短暫離開幼兒視線,待幼兒適應後就可雙方一同離開,讓幼兒由其他人照顧。同時,家長也可因應幼兒的進度而增加離開的時間。

外出時,家長可以漸漸地減少抱幼兒的時間,要他們嘗試自己步行回家。由一直抱到回家,循序漸進地改為抱到在家門口落地、在電梯前落地、在地下大堂落地,回到屋苑後落地,逐漸增加幼兒步行的時間。

幼兒的慣性依賴是由家長導致

事實上,有些幼兒的慣性依賴是由家長導致的,家長對幼兒的照顧過分無微不至、過分遷就或是成長過程中給予過多協助等。有家長覺得幼兒的能力弱,甚麼都做不好,為免把事情搞砸便替幼兒完成大部分的事,甚至有家長因子女關愛依賴自己而感到成功。如情況持續的話,對幼兒日後會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

幼兒總有一天會脫離父母而自立,需要自己照顧自己,所以家長要適當地放手,才可讓幼兒成長。坊間有不少有關幼兒成長及講解在每個年齡階段適當行為客觀準則的書籍,可供家長參考。

成為孩子安全的依附對象 親子互動尤其重要

撰文:家庭動力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呂淑晶女士

俗語有云「三歲定八十」,西方亦有 “The future is now” 的說法,可見中外父母都有相關的育兒經驗,認為幼年時期是塑造孩子健康成長的黃金階段。很多父母都明白自己是影響孩子成長的關鍵人物,孩子會耳濡目染,所以自己要以身作則,從少開始管教他們。筆者認為父母都把焦點放在管教子女的行為上,而近代醫學、科學、心理學和幼兒發展的研究之中,均指出父母與子女的互動和關係才是影響子女成長的基礎。

「依附理論」研究清楚告訴我們,早於孩子在 0 – 18 個月,父母或主要照料者,已跟孩子形成一個影響一生的關係模式,將會承傳一生。安穩的依附關係一旦建立,就好像建立了一個安全基地,可以有效面對日後動盪不安的處境和建立美滿家庭關係的能力。相反,一旦建立不安全的關係模式,對嬰兒日後的成長,情緒處理和家庭關係都會帶來負面影響。

安全的依附關係

能否建立安穩的依附關係模式,關鍵在於孩子在 0 – 18 個月時,家長們可以根據以下建議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

  • 可經常親近孩子,特別是在孩子有需要的時候,例如哭泣時會見到父母在安慰自己,讓孩子知道您常在他們身邊。

在親子關係投入情感,令孩子知道您喜歡跟他們在一起,對他們有興趣,而不會老是專注自己的工作。所以父母需要不時與子女玩耍,增加親子互動和交流。

  • 父母能夠敏銳回應孩子的情感需要,因為孩子不單只是需要您滿足他們身體温飽的需要,而是更加需要您去關心他們的情緒,幫助他們表達和回應,尤其是負面情緒。當子女手舞足蹈或笑嘻嘻時,您會幫他們說︰「BB好開心!好興奮啊!」當孩子不安或哭泣時,您會抱起他們,並給予保護和安慰;當他們長大些的時候,會有更複雜的情緒,例如擔心、害怕、憤怒、挫敗和羞愧,家長更需要鼓勵和幫助孩子表達,縱使他們的負面情緒可能跟您們有關,亦要給予一定程度的肯定和疏導。

不安全的依附關係

筆者處理不少家庭個案,孩子們都是聰明乖巧和成績優異,卻在情緒上受到很大的困擾,他們的父母認為自己以身作則,愛惜孩子和踏實工作,不明白孩子怎麼會有情緒問題?倘若他們細心觀察自己與子女的「依附關係模式」,看看自己和子女是否經常親近、情感是否投入,以及能否滿足孩子的情感需要,就會不難找到問題的核心所在,從而幫助父母與子女重建安全的依附關係,讓孩子得到依賴,建立成長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