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如何選購合適的多媒體電子學習產品?

撰文:課程發展總監梁嘉敏小姐

坊間有琳瑯滿目的教學動畫或網上兒童節目供家長選購,只是很多家長會問:「究竟這些動畫和應用程式對小朋友的學習是好還是壞呢?」孩子使用多媒體電子產品學習要注意的地方,包括小朋友的年齡及切記不可以只依靠電子學習模式這兩點,現在讓筆者繼續解說一下其他應該注意的事項:

怎樣選購合適的多媒體電子學習產品?

  • 該產品最好沒有非學習性質的元件可供小朋友自己下載或開啟。例如倘若孩子使用 iPhone 或 iPad 學習,家長千萬別讓孩子打開其他程式,確保孩子在學習而非玩樂。
  • 可使用有分段或節數的學習產品。很多家長都會說要孩子停止使用電子產品的時候,孩子容易有不良的情緒反應。所以筆者建議產品需要分不同單元 (Chapter),而家長可以限制孩子只觀看或完成一個單元。
  • 產品適宜有互動的元素和需要孩子作出不同方式的回應。倘若多媒體產品只是提供單向的教學模式,這並不是好的產品。例如,產品只能讓孩子坐著去聽資訊,或看後不需要作出任何反應,我們便稱為「單向學習」,我們應該避免使用「單向學習」的產品。如產品能夠讓小朋友一起唱歌、一起做動作、一同串生字和朗讀和回答問題,這便是應該選擇的產品。
  • 又例如有一些產品雖然能讓孩子回應,但每次都是回答同樣的性質答案,例如每次都是要按一個按鈕去回答,這樣孩子的反應便會較為緩慢,變成「機械人式」學習,影響往後的學習動機和多角度思考能力,這類產品我們應該要避免。

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

使用電子產品學習的時間不可以過長,而且家長亦應該為子女定下每天或每星期可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例如,孩子每天最多只可以在做完功課後使用電腦半小時,如果半小時已到,孩子必須要遵守承諾,暫停使用產品。而家長亦可以跟子女一起定下每天的時間表,分配做功課、玩樂、上興趣班及適用電子產品等活動的時間,好讓子女了解任何事情都需要有計劃,有節制。這樣不單可以鍛煉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Self Management),也可以有效限制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

以使用電子產品作為獎勵

倘若孩子喜歡使用電子產品學習(通常也十分喜歡的),父母可考慮以使用產品作為獎勵,例如孩子每次乖乖在半個小時內吃完飯,或每次有質素地完成功課後,我們便可以答應他們使用三十分鐘的電子產品。

勿讓幼兒過分依賴使用電子學習 多元化學習更有助提升興趣

撰文:課程發展總監梁嘉敏小姐

疫情下,坊間有琳瑯滿目的教學動畫或網上兒童節目供家長選購,很多家長亦會下載不同平板電腦程式給小朋友使用,希望他們可以在互動或富趣味性的畫面和聲音中學習。究竟哪些動畫和應用程式對小朋友的學習有好處呢?父母使用多媒體幫助小朋友學習時又應該注意甚麼事項呢?

根據年齡使用電子學習的時間

在幼兒時期,由於負責統籌五官的腦部區域正急速發展,筆者不建議 0 至 2 歲的小朋友經常或過分依賴使用電視或平板電腦學習。這是因為電視或平板電腦的影像均在極高頻閃動,幼兒的眼睛及腦袋會在不自覺下不斷接收刺激,久而久之,視覺刺激便成為了習慣,大腦發展也受到影響,導致專注力下降。

有些家長說:「我的孩子看電視玩 iPhone 時很專心的,反而看書便沒有心機了,所以我買很多學習性的動畫給她看。」家長可有想過,如果眼睛和腦袋都習慣了不斷受刺激,相對靜態的東西如書本和老師的講解便自然地變得沒有趣味了,如果您還繼續讓幼童依賴豐富的畫面來學習,將來總有一天他們需要面對書本學習的時候那怎麼辦呢?

2 歲以上的幼兒由於腦部發展較為成熟,所以家長可有限度的讓 2 歲以上的孩子使用電視和電腦來學習。而時間也應該由每天不超過 15 分鐘為起步點,年紀大一些可以看多一點。因為隨著兒童年紀的增長,電腦或電視的高頻閃動對腦部發展的影響會相對地減低。

建議使用多學習模式

雖然顯示屏對兒童的專注力有影響,筆者並不認為使用電視和電腦學習沒有可取之處。多媒體或電腦程式可以提高學習的趣味性和互動性,讓小朋友更喜歡學習,學得更快更多。不過小朋友除了利用互動性高的多媒體來進行學習,他們亦需要適應其他互動性較低的學習模式如圖書和單向式的講解等,並從中尋找學習的趣味。

家長應該為子女提供多元化的學習途徑,如帶子女上圖書館、跟子女玩一些益智遊戲、到博物館參觀,往自然教育徑散步,甚至在餐廳時教子女閱讀英語的菜單等等,令子女多嘗試不同的學習模式和方法,從而尋找學習的樂趣。

「我孩子特別聰明」何謂真正的聰明?

撰文:張傑醫生

在電視上,有許多廣告是針對孩子的市場,包括衣服、副食品、奶粉、文具和桌子椅子等等。其中一個重點,就是令孩子更聰穎,或者是令他們的聰明才智能夠發揮得淋漓盡致,便是好的賣點。這個銷售的技巧捉住了每位父母心裡的一個重點,就是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

我們先不討論這句話的真確性、邏輯性和客觀性,但是只要有子女的父母必會認同,當中也包括筆者在內。不過,在培育孩子的過程中,這種「最聰明論」有可能影響我們對孩子期望過高。所以我們可以站後一步,看清楚一點。在日常的工作中,以下是五個父親常會誇獎孩子的行為:

1.「兩歲的孩子曉得很多平板電腦的功能。」

由於平板電腦的螢光幕是利用手指的電阻控制,所以孩子隨機的手指指向動作 (pointing movement) 很容易操控畫面。同時又沒有成人的邏輯限制,所以不難發現新的功能,大部分孩子都能夠做到。

2.「六個月的小朋友,會看別人的面色作撒嬌和發脾氣的反應。」

這種反應在醫學上已經證實是所有孩子發展里程碑的其中一個表現。這種透過別人的反應而作出的行為雙向反應,其實是一種學習反應,缺乏這樣反應的孩子,有機會被懷疑感觀有問題或是有自閉症的初期表現。

3. 「三歲的孩子懂得用上成人的說話用詞。」

有研究顯示,孩子在幼兒期可同時學習多達六種的語言,這代表他們腦部可以不停聽取身邊的詞語和句式。即使不明白當中意思,也可像鸚鵡學舌的方式重複說出來。成人認為自己沒有直接教導孩子,而他們卻知道,便有機會以為這是天才的學習模式,這是不正確的。

4.「孩子有時發問的問題,連我也解答不到,真厲害。」

在香港,投訴的文化為何這樣盛行,其中一個原因是沒有成本:只要口中有投訴,總有人會替你跟進,不費絲毫氣力。小孩子的發問也是類似的情況,他們只管提出「為何」、「為甚麼」和「甚麼」等詞語,父母只好嘗試盡力作答。在實際的情況,這些提出的問題,只是表示孩子的不服從,而不是真正的學習過程。所以,這與智力無關。

5. 「他們玩遊戲時喜歡不依規則,自己定下新規矩。」

遵守規則,是成人世界定下來的社會定律。孩子與未開發地區的人一樣,需要學習如何一起生活和守規矩。所以,如果明知道需要守規矩而不去做,只是反叛的行為,並非一定是聰明的行為。相反,先學懂基本的守則才在磋商改善,筆者認為更聰明。

當明白以上幾個大家的誤解後,大家不難理解真正聰明的孩子大概是:

1. 並不單是表現出靈活操縱平板電腦或智能電話,而且還了解如何運用當中的功能。

2. 懂得捕捉成人心理是孩子天生的能力,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更有智慧。

3. 語言能力並不是我們評估智力的唯一部分,詞彙的「質」和「量」皆重要。

建立父親威權 真的需要嗎?

撰文:八爪魚家長梁永樂先生

自從被髮型師剪了一個金正恩髮型後,我不斷思考應否在家向一對子女,實施「金正恩式管教」,以強權宣揚對爸爸的個人英雄式崇拜,藉此挽回我在家中的地位及權威,執行「偉大父親領導人」,正準備在所有房間掛上自己的英偉照片,播放「愛爸爸」歌曲,可惜還未實施已宣告失敗……

應從小向孩子建立權威?

不少朋友都會提醒筆者要趁孩子還小的時候建立權威,否則到長大後就不會獲得尊重。朋友一番好意,都是根據他們小時候怎樣被「教導」或「教訓」,然後對爸爸的又「敬」又「畏」,到長大後與父親關係也不錯,所以得出結論是「棒下出孝兒」、「唔得唔聽話」。

炎熱天氣只想留在冷氣房 小心得出冷氣病?

撰文:楊明霞中醫師

這個夏天真的是「熱焫焫」!面對驚人的高溫,一家大細總會想留在冷氣房內。除了中暑的個案增加外,有不少患者均有「作感冒」症狀,患上冷氣病。因為天氣愈熱愈容易貪戀冷氣,當從冷氣房裡走出來時,相等於一個季節的溫差,在這種「忽冷忽熱」的情況下,很容易就會患上感冒。

人體最適合的溫度是 24.5 度至 25.5 度,但不少辦公室的中央冷氣卻經常設定在 15℃ 至 20℃ 之間。上班族每天都要坐在辦公室工作 8 小時,學生長期留在課室,當長期處於低溫度環境,會出現「冷氣病」,病徵包括頭痛、頭暈、易倦、鼻敏感及流鼻水等。

而且,呼吸道長時間暴露在乾冷空氣中,令黏膜水分不斷散失,冷空氣又使黏膜微血管收縮,腺體分泌更減少,結果呼吸道黏膜變得更乾燥。不但產生喉嚨乾癢的現象,更會加重鼻敏感。以下是筆者的一些有效預防冷氣病的小錦囊:

1. 做好保暖措施 避免痛症

如果冷氣的出風口對著頭部,會刺激頭部。頭為諸陽之會,寒凝則令氣血運行受阻不通,「不通則痛」,結果引起頭痛。更甚者是冷氣直吹,造成不少慢性痛症,如關節炎、膝痛和腰痛等隨之加重。最簡單的保暖措施,當然是避免直接被冷氣直吹,和多穿一些保暖衣物。在進入有冷氣的地方前,可以先搓暖雙手;然後遮掩鼻子,避免冷空氣直接進入鼻腔,刺激鼻粘膜,誘發鼻敏感。除此之外,大家應長備披肩或薄外套,避免頭部及頸部長期對着冷氣,引致頭痛。

2. 保健茶療治冷氣病

大家平日在午後經常吃零食提神,不妨多吃紅棗、黑糖、陳皮和薑水等食物,這些食物不但不會致肥,更能促進血液循環。若非患有鼻敏感的人士,又想紓緩呼吸道乾燥,平日應多喝白開水或蜂蜜水。另外,亦可以一湯匙黑糖及3片薑,用熱水泡 20 至 30 分鐘,即可飲用。大家也可以吃一些滋潤性較高的水果,例如 梨,因為梨具有滋養肺胃、生津止渴和滋潤皮膚的作用。

而患有鼻敏感的人士,可飲用此茶療紓緩冷氣病:

材料︰蒼耳子 3 克、辛荑花 12 克、薄荷 6 克和杏仁 9 克作茶療

做法︰

步驟1:先把材料放進茶袋中,加入 90度 的温水,然後焗 15 分鐘。

步驟2:再以蒸氣薰鼻大約 1 分鐘,因為當中的精氣有薄荷的揮發油,能有通鼻塞的作用。待飲品放暖後,即可飲用。

功效︰薄荷、蒼耳子及辛荑花均入肺經,有祛風通鼻竅的作用。杏仁有保持肺部的功能暢順和潤肺的作用。諸藥合用,能有效減輕鼻敏感的症狀。

3. 常拍打穴位 刺激血液循環

平日可用手指按壓或用手拍打足底的湧泉穴,這個穴位又稱「長壽穴」,可刺激全身血液循環,令身體溫暖和放鬆入睡。另外,肚臍及對下三吋位置都是一些強身健體、補氣升提的穴位,如氣海及關元等。此外,以暖水袋暖敷腹部,也有驅寒防疾的作用。而經常要坐在冷氣房的人,盡量不要長期保持著同一個坐姿,平時不妨做一些簡單的舒展動作,令血液循環,使身體自然溫暖起來。

穿涼鞋趕走炎夏 應如何為小朋友選擇合適涼鞋?

撰文:註冊物理治療師方偉筠

每逢夏天,有不少人都紛紛穿上涼鞋,因為可以令雙足保持透氣涼爽,趕走悶熱感覺。雖然涼鞋已成為了一眾媽媽和小朋友的夏季恩物,不過家長們要注意選擇涼鞋時需要注意和考慮的地方。只要記著以下揀選涼鞋的小貼士,就能穿得舒適又健康!

全接足涼鞋 平均分散足底壓力

由於幼兒的足部仍處於發育階段,所以揀選涼鞋的時候更需要特別小心。約 4 歲以下的小朋友,他們的後跟尚未發育完成,建議穿著適合幼兒的涼鞋,特設中筒設計配合較硬後跟杯,穿著後較能穏定後足,有效保護後跟。

另外,家長可以為小朋友挑選一對「全接足涼鞋」,因為它採用了「壓力分散技術」,能平均分散足底壓力,令小朋友穿得格外舒適。其特設的「趾骨槽」設計,使小朋友步行時能穩定前足,加上溫和的「足弓承托」,能有效承托足弓,可避免足弓過分受壓而引起疲倦。而「後跟窩形設計」能增加後跟接觸面,令鞋子的後跟位置緊貼雙腳,平均分散足底壓力,有效紓緩扁平足後遺症,小朋友自然穿得舒適又健康!

「趾骨槽」設計 減少厚繭形成

除了小朋友外,其實家長選擇涼鞋時亦要多加留意。由於女士穿著涼鞋時,足部容易向前衝,結果長期的磨擦和受壓,令前掌容易形成厚繭。女裝的「全接足涼鞋」同時特設「趾骨槽」設計,步行時能穩定前足,減低足部向前衝的機會。

加上「蹠骨墊」承托橫足弓,能增加前掌接觸面,預防前掌過分受壓,減少厚繭形成。它同樣特設有「輕度足弓承托」,減少步行時足底筋膜過度拉扯,減輕腳部疲勞。再配合「後跟窩形」和「舒適軟墊設計」,有助平均分散足底壓力,不但能吸震卸力,更有效紓緩足底疲勞、前掌痛及後跟痛等問題。

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未適當處理幼兒不安感 或加劇分離焦慮

撰文:新領域潛能發展中心 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即將又踏入開學月,有很多幼兒在第一次到幼稚園上學時,都會哭泣不斷。但也有幼兒不需要任何適應期,便可開心上學去,因為家長能讓他們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及模擬的練習。對幼兒來說,入讀幼稚園可能是他們第一個重大挑戰,因為有些幼兒是在入讀幼稚園時才第一次真正與家人分離,但只要讓他們有足夠時間,漸漸熟悉了學校環境之後,就對幼稚園的生活産生了安全感,自然不會哭泣了。

而最困擾家長及教師的,大概是入讀數周後,幼兒還在上學時持續哭泣或明言抗拒回校。情況好一點的,可能會不喜歡參加課外活動,再嚴重一點的可能會拒絶上學,有些極端的例子甚至會不允許父母離開自已的視線範圍,這些都是分離焦慮的問題。

其實,幼兒不適應與家人分離,可能還有深層次的原因需要跟大家深入理解。例如有些幼兒在初生時因體重不足,或身體有毛病而要入住嬰兒深切治療部,或因生病而需要住院或做手術,雖然這些醫學支援對他們而言是必須的,但也可能會導致他們在心理上經歷了一些心理創傷經驗,自此可能害怕陌生人或陌生地方,容易產生分離焦慮,他們的安全感比別的幼兒低。

有些可能是雪上加霜的情況,就是遇上幼兒不容許家長上班,或因需要將幼兒交托給褓母照顧,但幼兒不願意被留下,家長考慮了現實的需要,在情急下必須與他們強行分離,或是說謊欺騙他們,由於家長誤用了不適當的方法,結果加強了他們在嬰幼兒時期的不安全感覺。所謂心理創傷經驗,其實是一些造成他們心理上害怕的事件。

小時候一些與家人分離,而且家長沒有好好處理的事件,是造成幼兒缺乏安全感的主要原因。諷刺的是,有些只是照顧者在他們的日常生活裡,沒有提供足夠安全及溫飽的生活環境,更重要的是經常更換照顧者或地方,而且照顧的手法有很強烈的對比,令他們在上學前已經歷心理適應上的考驗。

太陽猛烈照射 小朋友要搽防曬嗎?

撰文:張傑醫生

現代資訊流通發達,許多有關健康護理的知識都很容易找得到。其中一種大家會愈來愈理解的,就是防曬的重要性。過多的紫外線會加速皮膚老化,而且增加黑色素的產生,形成色斑。雖然紫外線本身有效協助製造維生素D,並且能吸收鈣質,但由於香港屬於亞熱帶地區的邊緣,每年能夠接觸到陽光的時間比北半球上部(如加拿大和歐洲地區)為多,所以即使用了防曬產品,但接觸陽光的機會仍有很多。

小孩子就不需要做防曬嗎?

成人,尤其是女性,都會知道防曬的工夫。包括每天定時塗防曬乳霜、定時補充防曬乳霜和避免在陽光最猛的時間(早上 10 時至下午 2 時)在戶外活動。另外,也可使用闊邊帽和穿長袖衣服。不過,大家有沒有聽過父母這樣說:「只有大人要做防曬,小孩子就不用了!」有不少父母認為孩子不需要做防曬。原因有三個:

  1. 孩子要多曬太陽才會健康
  2. 防曬乳霜是化學物質,對孩子幼嫩的皮膚不好
  3. 孩子多曬一點,沒有甚麼大不了,應該問題不大

其實,這不是正確的想法。首先,孩子基本上自己不懂保護自己,也不懂如何避開陽光,所以是「高危人士」。而且,孩子的皮膚較成人薄和幼嫩,更容易被曬傷和出現曬斑,所以反而需要更多保護。另一方面,香港和中國的地區的日照時間,相比歐洲和北美地區為長,對陽光的接觸已經十分足夠,所以只要有正常的戶外活動,便不怕沒有足夠的紫外線,也不怕不夠維生素D。

選擇合適的防曬乳霜

至於防曬乳霜的化學本質問題,大家要知道防曬乳霜有兩種,包括化學性和物理性。前者需要皮膚吸收了,才可有防曬作用,後者卻是在皮膚表面反射陽光。所以,如果擔心防曬品的有害影響,可以選擇物理性一類便可,例如氧化鋅等。還有,父母別忘記衣服本身也是最有效的防曬用品,所以闊邊帽、長袖衫和長褲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防曬做得不好,會有甚麼反應呢?

  1. 一般色斑和雀斑,尤其在鼻子和兩側顴骨上
  2. 因為重複曬傷後,造成皮膚敏感
  3. 膚色不均,尤其同時有汗斑存在
  4. 皮膚變得粗糙
  5. 表皮上長出微絲血管和櫻桃痣

當父母明白了以上防曬的重要性,應該不會再告訴別人:「孩子不需要用!」

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與孩子的情感語言

撰文:家庭動力兒童遊戲治療師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李慧芝

在我們的成長經驗中,我們都甚少被教育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學校和社會均著重培育兒童的認知、分析和解難能力等,所以我們大多習慣討論事情和觀點,很少直接用說話來表達情感。即使家人之間的交流和對話,我們也不習慣分享彼此內心的感受。

有家長會問,我以行動(例如擁抱、親吻孩子)來表達對孩子的關懷,不已經足夠了嗎?父母有必要用言語肯定和回應孩子的感受及需要嗎?

父母以行動表達對孩子的愛當然重要,但父母對子女的同理回應,能夠更具體和切實地讓孩子體會到,父母是明白和接納他們的想法和感受。這不但能強化親子關係,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子女亦能從中學習如何以語言表達情感和需要,有助減少孩子以不良行為表達內心困擾。

事實上,情感的語言的確不是我們日常習慣的語言,很多父母都擔心,假如肯定和同理回應孩子的負面情緒,可能會縱容和加劇孩子的不良行為。例如當孩子因失去心愛物件而感到傷心時,父母都會害怕重提事件,會觸及孩子傷心的感受。父母或許會對孩子說:「不要緊,玩別的便是了!」、「試試看能否買另一個代替吧。」父母都希望透過解決孩子的問題,安撫他們的情緒。

然而,這樣孩子不但無法從父母的回應中,學習如何接觸和了解自己的感受,並有效調節自己負面的情緒,更沒有機會從挫敗中汲取經驗,建立責任感。

假如父母可以設身處地,從孩子的角度了解他們的經驗,並嘗試說出他們的感受,即使簡單一句「我想,你失去了你最心愛的物件,你一定很傷心、難過。」這對於孩子而言,已經給予他們最有力的支持和安慰,使他們更有信心和勇氣地面對生活的挑戰。

疫情長時間戴口罩 如何讓孩子學會「睇人眉頭眼額」?

撰文:香港言語及吞嚥治療中心

   高級言語治療師 蕭以嵐

在日常與他人社交互動中,我們除了觀察他人的行為外,也會對他人的行為作「解釋」及「預測」。心智理論 (Theory of mind) 是推論或代入他人心智狀態的能力,例如代入他人的想法、信念、慾望和意圖等,運用此能力去解釋他人的想法、知覺及預測他們的行為。心智理論可細分成「情緒辨識」、「信念」和「假裝性遊戲」。

兒童心智理論的發展時期,大約是從 3 到 7 歲。但 3 歲之前,孩子要先掌握以下技巧才能有效地發展心智理論能力:

1. 留意身邊人們的行為及加以模仿

2. 辨認他人的情緒並運用詞語表達(例如:開心、傷心、嬲、驚)

3. 能參與假裝性遊戲

4. 明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慾望及喜好

5. 明白人會作出行為來獲得想要的東西(例如:伸手拿取糖果)

6. 明白不同情緒所產生的原因及後果(例如:如果我打哥哥,媽媽就會嬲,然後會鬧我。)

提升心智理論的方法有:

1. 向孩子交談時多用與心理有關的詞彙

運用與心理有關的詞彙與孩子溝通,可令孩子更具體地了解自己及別人的心理狀況。心理有關的詞彙例子有「想」、「假裝」、「知道」、「相信」、「覺得」及與情緒有關的詞語。平時多留意孩子想表達的意思,再給予回應。例如:「啊!你想要蛋糕」、「不要怕!你以為我走了,其實我還在」、「媽咪好嬲因為你打哥哥」。家長亦可多向孩子解釋他人的心理狀況,例如:「美美收到份生日禮物笑得很燦爛,佢應該覺得好興奮。」

2. 與孩子參與角色扮演遊戲

角色扮演遊戲鼓勵孩子代入不同的處境及人物的角度思考,藉此推論出相關的行為。開始扮演時,孩子可先扮作日常生活常見的人物,例如:媽媽、醫生、老師和司機。家長要留意,在遊戲中無論說話和行為都要代入所扮的角色。此活動能幫助孩子從不同社交情境中體驗各種情緒、想法及互動情況,亦在當中學習觀察、模仿、預知、檢討及調整自己的想法及行為。

希望家長能在日常生活善用機會,與孩子多分享、多溝通,讓他們學會「睇人眉頭眼額」,成為一個「讀心神探」!

資料來源:

Hollin,P., Baron-Cohen, S.,& Hadwin,J.(1999). Teaching children with autism tomind-read. West Sussex, England: Wiely Press

Lowry,L.(2015).” Tuning in” to others: How young children develop theory of mind. TheHanen Centre.

香港痙攣協會 (2005). 聯情繫意: 發展自閉症幼兒的社交能力. 香港痙攣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