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家長也要有me time 失平衡易影響夫妻關係

撰文:香港家庭教育學院總監

   狄志遠博士

社會上不斷有「港爸港媽」和「直升機家長」等出現,反映現代父母十分緊張子女的成長,有些更出現過分保護的情況。香港家庭教育學院進行了一項「現代父母教養趨勢調查」,其中一項調查發現,超過七成受訪家長會因為子女大幅減少與另一半及朋友的約會時間(五成或以上)。六成半受訪家長為子女放棄自己的興趣,兩成半父母更會放棄高薪厚職照顧孩子,近兩成推辭上司的加班或要出外公幹的機會,可見現代父母願意犧牲自己,成就子女。

家長關心與照顧子女是理所當然的事,但同時亦要學習平衡自身的生活,避免把全部時間放在子女身上,而忽略自己及夫婦間的生活。筆者曾接觸不少個案,因為家長把全部時間放在子女身上,而放棄自我興趣,又減少與朋友之間的接觸和相處。除了對子女的要求愈來愈高之外,久而久之更失去自己的生活圈子,為情緒及精神帶來困擾。

每個人都需要有多元化生活,生活是多面性的,包括個人成長、尋求夢想、發展興趣、建立友誼、感情生活及親子關係等等。如果一個人只專注某部分,可能令某事情做得好一點,但生活卻失去平衡,在其他方面就會有很大損失。

例如我們只專注於子女的學習,可能子女功課會有好的表現,但如果因此忽略親子關係,可能得不償失或做得不夠好,這必然影響個人情緒。當情緒受到困擾時,也必然影響親子溝通及彼此關係,而情緒波動也容易影響夫婦關係。

家長關注子女成長,是天公地道的任務,但必須要有一個平衡,家長生活及子女成長都要平衡。今時今日,大部份的家長不是太少關注子女,而是過分關注子女,做成「家長怪獸化」現象,故此家長要懂得放鬆及放下,使大家都有更好空間尋求生活多樣化,使生活更多采多姿。

要愛孩子 先要愛自己 3招教你保持最佳心理狀態

撰文:家庭動力兒童遊戲治療師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李慧芝

在現今的社會,父母要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確實不容易。筆者曾經接觸過很多家長,發現大部分父母所面對的困難,並非不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要,也並非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如何影響孩子,而是難以在孩子出現狀況時,仍能保持對孩子的信任和樂觀的態度。很多時候,父母擔心孩子的問題會持續和惡化,因而變得愈加焦急,並重複以無效的方法處理孩子的問題。

那麼,父母該如何保持最佳的心理狀況,面對管教子女的壓力和挑戰呢?以下幾點可供父母參考:

1. 對自己的壓力指數更敏感

父母也是人,所以都會有情緒低落或身心疲憊的時候。父母對自己精神狀態敏感的目的,在於提醒自己,要先好好照顧自己的需要。因為當父母在高度壓力的狀態下,難以有效地敏感和回應孩子的需要。反之,不適當的回應有可能會傷害孩子及破壞親子關係。

2. 善用資源,紓緩壓力

當父母感到有壓力時,應該盡量發掘和善用自己內在和外在的資源,調節自己的負面情緒。例如找家人或朋友傾訴、做一些能令自己放鬆的事情、找一些正向的思想和信念鼓勵自己等。目的在於令自己得到適當的休息,暫時紓緩壓力。

3. 轉念,反思

假如父母的壓力持續及增加,便需要尋求專業的協助。有時候,這些壓力不止來自外在環境的影響。父母的自我價值、世界觀及對事物的看法,都會影響我們如何做父母。例如有些父母會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未有盡到做父母的責任,結果不斷催促子女學習或參加活動,甚至當孩子出現壓力和負面情緒時,這些父母也無法有彈性地回應子女的需要。假如父母能意識及照顧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便能避免自己的負面情緒影響至下一代。

因此,父母愛孩子,也得要先愛自己。只有父母健康快樂,孩子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一家人意見不一好常見 如何維繫一個家?

撰文:香港家庭教育學院總監

   狄志遠博士

如果要維繫家庭的良好及親密關係,要有三方面因素,包括計劃家庭、溝通家庭及同理心家庭。無論是個人、團體和社會,都需要有計劃,這些計劃應包括有方向、目標、行動及解決困難的方法等。同樣,每一個家庭都需要有本身的家庭計劃,最簡單來說,如何計劃置業、儲蓄、旅遊及生育子女,都需要清楚計劃及行動。而在傾談這些計劃的過程中,需要所有家庭成員共同參考,也是大家的共識,以致大家能透過共同努力,製造一個美滿家庭。

有了計劃,我們努力去實踐及落實,在實踐過程中,需要有良好的溝通。一個家庭內,成員之間總會有不同意見,亦總是會有紛爭,如果這些不同意見及紛爭未能解決,將會變成家庭糾紛及衝突,這樣推行家庭計劃都不能達致目標。

而解決成員之間的紛爭及矛盾,最有效的方法是溝通。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面對矛盾及衝突,會有兩個解決方法,一就是鬥爭,打倒對手,贏得勝利;二就是溝通,互相協商,互諒互讓,共同尋求出路及解決方法。

筆者認為第二種,以溝通去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最理想的,而在家庭,有甚麼問題不能解決呢?只要大家能有效溝通,總會尋找到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解決方法,因此良好家庭需要由有效溝通去建立的。

要達致互諒互讓,大家就需要有同理心,就是從對方的角度,設身處地了解他的困難及需要,而對於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家庭成員的體諒,因為他們處於反叛期,需要學習獨立。每個人都面對不同的處境及困難,有些地方做得不好,可能有其獨特的困難。

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小朋友誤服藥物引致中毒?

撰文:趙長成醫生

疫情下,不少家長都在家囤藥,生怕家人或孩子受感染,無法外出買藥。但當藥物存放位置不當,孩子誤服藥物,是有可能造成藥物中毒。有家長問筆者:「我有朋友的孩子曾經自行拿藥服用結果引致中毒,真可怕!如果小朋友不幸藥物中毒,家長應該如何處理呢?」

其實小朋友中毒最常見的途徑都是經過口部的,但亦有部分是經呼吸道、皮膚或注射。如果小朋友有食物中毒或藥物中毒,要視乎吃的是甚麼食物或藥物。如果是一些灼傷性的(如醋或鹼性的食物),他的反應是喉嚨立即很痛和出現潰瘍,會感到很辛苦。可是如果錯誤服用的是普通藥物,小朋友未必會有即時的反應,但當藥物進入肚子和開始吸收時,身體就會開始出現反應了。

至於小朋友會出現甚麼反應則視乎藥物的種類,例如他服用的是收鼻水的藥物,他的反應通常是感到睏倦和昏睡;如果是氣管的藥物,他的心跳會變得較快。有一些藥物會令小朋友的胃部感到不適、肚痛和腹瀉,甚至嘔吐。如果家長看到類似情況,可以把小朋友的頭部向下,拍一拍他的背部,希望能在小朋友未完全吞下時,可以咳出來或嘔出來。

如果藥物已經進入胃部,家長就未必可以幫他處理了!家長不應伸手為孩子扣喉,因為這樣很容易令藥物嗆入氣道,應該盡早求醫才是正確的做法。家長亦要緊記在看醫生前,帶同你懷疑小朋友可能吃錯的東西,令醫生能對症下藥。

以下是一些預防孩子誤服藥物的方法:

1. 妥善儲存藥物,遠離小朋友可以接觸到的範圍。

2. 藥物需要設有安全蓋(即需要按或扭開)

3. 如果有年紀稍大的小朋友,家長就要教導他們有關藥物的危險性,例如不要胡亂服用甚至喂給其他人吃。

愈頑劣的小朋友 內心愈脆弱?

撰文:家庭動力輔導心理學家

   莫黛琳

有一本很著名的繪本叫「小毛惹麻煩」,書中的主角小毛經常做錯事和惹麻煩。他每一次闖禍,總會大聲地說:「不關我的事」、「不是我的錯」、「是意外」或「是xxx的錯」等。

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位叫尚潔的小朋友來筆者的輔導室接受遊戲治療,他的個性很像小毛。對於班主任和他父母而言,尚潔是一位「推卸責任,不肯認錯」的小朋友。

在我們開始遊戲治療一段時間後,有一次,他在遊戲室玩一輛救護車,一不小心,把救護車上的閃燈弄破了。在我還沒有說任何話以前,尚潔便發揮他一貫的作風,很大聲地說:「不關我的事!」和「不是我弄破的!」。隔了一會兒,筆者慢慢地和他說:「當玩具玩得久,亦會破損的。小朋友玩得很開心的時候,有時候也會不小心弄破玩具的。你看看,這裡有一個箱子,專門收集破爛了的玩具,好讓不捨得它們的小朋友們,慢慢地和它們說再見。如果你想,可以把救護車放進去。」

尚潔一語不發,低頭安靜地玩其他車輛。過了好一會兒,他突然以一把我從來沒有聽到過,十分細弱的聲音,自言自語地說:「如果是訓導主任,一定不會這樣講了……如果是校長,也一定不會這樣講了。如果是媽媽……」「剛才 ……是我……不小心……」尚潔的聲音像蚊子一樣細弱。

一個剛才聲音這麼響亮,突然間變得這麼脆弱的小朋友,說明了甚麼呢?

其實他的聲音是拿來掩蓋內心的恐懼、不安、挫敗感和低落的自我形象。因為尚潔已經認定自己是一個壞小孩,然而,就算他知道自己不對,卻無力為自己的行為負上責任,因為他既害怕,也承受不了來自別人的譴責。所謂「崩口人忌崩口碗」,他為了維護他僅有的尊嚴,先下手為強,作出奮力維護自己的反擊,但結果惹來更多的懲罰和責罵,導致更低落的自我形象,陷入一個惡性循環。

愈是表面頑劣的小朋友,往往內心愈是脆弱。說到底,尚潔和小毛一樣,只是希望在他犯錯以後,媽媽依然會抱抱他說:「媽媽愛你!」有了這一分的接納,孩子能夠重拾勇氣,真誠地說一聲「對不起」,為自己的行為和人生負上責任。難怪,小毛系列的書一直深受孩子的歡迎呢!

作為家長,學會怎樣對事不對人,接納孩子的本身和偏差行為立界限,亦是一門藝術。

分類
家長園地

畫畫窺探孩子內心世界

撰文:心啟晴專業輔導學院

   心理治療師 李偉堂

繪畫可以給予我們抒發感受的空間,作者利用畫筆創作,以另一種語言和自己對話,從中安撫個人情緒或獲得領悟,解開個人的心結。 

常為小事而哭

回想過去的兒童輔導中,有父母來求助,他們不明白為何兒子小明常為一些小事而哭,例如遲了看電視、遲了吃晚飯、爸爸晚了回家等,他們和小明提及情況,但就是不明所以,對他們造成困擾。於是筆者建議為小明進行一次畫畫評估,了解小明心目中的成長環境,或可了解小明愛哭的緣故。 

畫畫洞悉愛哭因由

小明畫了一幅「家庭的故事」,他一邊繪畫,一邊道出心中感受,父母整天忙著工作,令他很多時候獨自在家中玩耍。當父母回家後,小明很想和他們玩,但爸爸很快顯得不耐煩。在小明心中,爸爸好像經常發怒;每當媽媽看到這種情況,便會和爸爸吵起來。在小明眼中,媽媽和爸爸吵起來時,媽媽總是一臉難過。在小明心中,他知道父母都是疼愛自己,但當他看到爸爸發怒及媽媽傷心是因他而起時,他便感到難過。 

從畫畫窺探內心世界

後來,筆者再次會晤小明的父母,他們從沒想過,在小明面前的爭吵,原來深深的刻在兒子心中。另外,爸爸亦發現工作後的疲倦狀態影響親子互動的質素。為此,筆者教爸爸一些放鬆的方法,並建議在家中設立一個「冷靜區」,給大家一個空間舒緩個人情緒,而父母亦承諾避免在小明面前爭吵。 

一個月後,小明沒有再為一些小事而哭,親子關係比從前融洽。繪畫可以反映兒童內心的世界觀。在創作過程中,兒童有意無意投射內心的一面,讓我們可以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更有效地協助他們健康成長。

食肉就可以長肉?2至5歲食幾多肉先夠?

撰文:註冊公共衛生營養學家(英國)營養師吳珮瑜

雞腿、三文魚及豬扒…… 成年人一般都以為小朋友要長肉,就需要多吃肉。其實 2 至 5歲的小朋友,一天需要吃多少肉才足夠成長需要呢?家長又應該如何選擇呢?

於營養學而言,肉、魚、蛋、乾豆類、果仁及種籽等都同屬蛋白質類食物。衛生署建議2 至 5歲的小朋友每日需要進食 1.5 至3 兩此類食物,而1兩約為1 個乒乓球大小的肉類。家長應為小朋友選擇「去肥剩瘦」的肉類,盡量少吃內臟。茹素者應多吃乾豆類及果仁食物,以增加蛋白質的攝取量。

除了蛋白質外,此類食物同時提供各種營養素,如:

1.來自動物之蛋白質類食物

• 肉類、家禽、魚及蛋類食物是維他命B12的良好來源

• 紅肉、蛋黃含豐富鐵質

• 脂質魚 (如黃花魚和三文魚)提供奧米加三脂肪酸

2.來自植物之蛋白質類食物

• 黃豆及其製品(如豆腐、豆腐乾和腐皮)所含的蛋白質與肉類同屬「完整蛋白質」,可以取替肉類

• 黃豆及其製品、乾豆類、果仁及種籽含豐富不飽和脂肪酸、鐵質及膳食纖維

雖然蛋白質類食物好處多,但進食過量會增加過胖及長期病的風險,緊記每日1.5 至 3 両已經足夠。

孩子的自我保護機制

撰文:心啟晴專業輔導學院李偉堂心理治療師

有一天,同事告訴筆者接到一個來電,是一位媽媽,她急著要帶兒子來見我。在電話上,初步得悉男孩在過去的一個月裡,數次拿著刀指著自己的脖子,要脅媽媽給予零錢買零食,否則便往脖子上刺。當然媽媽一方面驚訝兒子為何做出這樣的行為,另一方面更擔心兒子不小心刺傷自己,於是媽媽唯有給予零錢。但男孩其後多次做出相同的行為,教媽媽苦惱起來。

當筆者第一次和男孩進行遊戲治療時,男孩進入遊戲室後,便安定坐在椅子上,臉帶笑容的看著我,筆者遂邀請他選擇房內的玩具:「您可以選擇任何玩具,用您的方式去玩。」男孩望著我說:「真的嗎?」我再次回應:「您可以選擇任何玩具,用您的方式去玩。」於是男孩站起來,把桌上的所有玩具都掃到地上,然後笑著望筆者。

此時,筆者在想,這是筆者第一次與男孩見面,他便作出這樣的回應,可以想像出他心裡盛載著不少的怒火,但由於已抑壓了一段時間,以致現在以這種方式發洩出來。

及後,筆者以遊戲及創作方式的心理治療,讓他慢慢地把內心對父母不滿的情緒表達出來,譬如爸爸不問情由地錯怪男孩弄壞電腦,但其實是弟弟幹的;當男孩做錯事,媽媽便拿衣架打他……當情緒得以發洩出來,男孩沒有再作這些行為,而且他還變得開朗起來。

子女自小成長,需要父母的保護及愛。不過若父母對子女造成傷害,而沒有好好處理,子女可以做的,便是利用自己有限的能力去保護自己,例如變得反叛、默不作聲、講大話等。我們都明白做父母不會是完美,有時會誤會及錯怪子女,這亦很正常,然而重要的是,當我們發現誤會或錯怪子女後,可以由父母打開一個溝通的空間,讓子女把內心的不快訴說出來,子女的心自然可以鬆起來。

鍛練小腦袋 「腦力」訓練小遊戲

撰文:公開大學幼兒教育學士課程兼職講師梁嘉敏

DHA 只是供應孩子腦部發展的養分,要孩子變得聰明,大腦必須得到適當的鍛鍊。今次就為大家介紹一些腦袋鍛鍊小遊戲,十分適合2歲至就讀小學的兒童呢!

1. 迷宮或找不同等腦圖練習
雖然迷宮和找不同等腦圖練習是我們小時候的玩意,但到了這個年代,它們依然是孩子的良師益友。腦圖練習除了迷宮、找不同外,還有很多不同的模式,總之凡是需要孩子觀察和專注地完成任務的圖像遊戲,均屬於腦圖練習。不知道大家是否認識Wally(中譯《威利在哪裡?》),它就是世上其中最受歡迎的腦圖遊戲。

其實腦圖遊戲不一定需要購買,也不一定印在書本上,我們在家中也可輕易製作腦圖遊戲。例如家長可以在一堆雜物中放兩顆瑞士糖,那孩子一定會很用心地找出來呢!

2. 收拾家中物件 並把物件分類
其實日常生活上不同的環節,也是鍛鍊腦筋的大好機會,例如收拾和分類。把物件有條理地分類,不單能提升孩子的組織能力,更能發揮孩子的創意。有時孩子的分類方法可能跟我們成年人不同,不過也不無他們的道理,家長不妨問一下孩子為甚麼會這樣分類,你便會發現原來孩子的觀察力可能比你更強,他們會用他們觀察到的細節作分類,所以家長不應要孩子根據成年人眼中的分類方法,以免打擊他們自我解難的主動性。

你可能會問,我家孩子不喜歡收拾物件,那該怎麼辦呢?在孩子還未養成收拾家中物品和分類的習慣時,一定要從遊戲開始,以提升孩子花氣力去完成「使命」的動機。例如可以舉辦「房間鬥整齊比賽」或「阿四日」,讓家庭成員互相幫大家執房等活動,以鼓勵孩子收拾和分類,也可以鍛鍊一下「腦力」!

拖字訣訓練子女EQ?

撰文:新領域潛能發展中心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香港是一個物質豐盛的社會,但由於資源過於豐富,當子女在生活上有所需求時,父母就會火速地給予他們充足供應,讓他們有著持續的滿足。但是,家長太快滿足子女需要,會對他們有產生不良影響,未能鍛鍊他們忍耐能力,久而久之耐性也會變得有限。

活用生活情緒 培育子女耐性

把享樂或生活上的需要推遲,是培養情緒智商(EQ)的重要環節。假如父母習慣很快就滿足子女需要,但卻埋怨子女耐性差,其實這種評論對於子女並不公平,因為他們的耐性只是未經培育而已。

究竟怎樣才能把子女的需要推遲呢?要訓練子女情緒智能,秘訣就是「不用反籐條,也不用蝦條」,即既不需要使用體罰,也不常使用獎品,而是透過日常生活中的經歷和體驗去磨練出來,培養出孩子的耐性、等候的能力等等。家長可嘗試參考以下的例子:

例一:當父母與子女上茶樓的時候,不需要讓子女喜歡吃甚麼,便立即吃甚麼。父母可要求子女吃完一籠點心時,再等 5 分鐘後才吃第二種點心;又或者是每次當子女想吃一籠點心前,要先等父母吃了一部分才可以吃。如是者,父母與子女輪流吃點心。

例二:當子女要求父母買玩具時,父母不必即時買給子女,可向他解釋留待幾小時、幾天或一星期後才購買,要求子女耐心等待。

例三:當子女從街上回到家中時,不要讓他們隨心所欲地立即開電視,必須要求他先把鞋襪放好,喝一杯清水,坐在沙發上等 3 分鐘後,才可以開電視。

例四:當子女與父母出門時,不要讓他們立即衝去按升降機的按鈕,父母可要求他等待父母一同出門,一同步行到升降機前,才可按掣。

父母要堅持和有信用 鍛鍊子女智能

以上只是一些例子,父母必須好好利用生活細節上的「拖字訣」,使用拖字訣並不代表否定或拒絕子女的需要,而是不即時給予滿足而已。父母要注意的是,當使用這些拖字訣時,必須言出必行,無論子女撒嬌也好、發脾氣也好、哭也好、大叫也好,都要堅持著「拖」的原則;另外,父母也要注意要「有口齒」,答應了子女的事就必須要做。

另外,當子女提出要求時,父母可要求子女解釋理由,不但可以訓練子女的情緒智商(EQ),更可訓練他們的智能(IQ)。只要在子女的生活細節上多下一點功夫,就能夠有效地幫助子女鍛鍊情緒智能,各位父母不妨一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