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子女吃剩飯爸爸包底代價高

撰文:八爪魚家長梁永樂

殿堂級親子KOL麥太(即麥兜阿媽)有云:「從前有個小朋友講大話,第二日,佢死咗⋯⋯」教導小朋友甚麼叫做後果和代價,家長責無旁貸。於是,昨天我和言妹在飯桌旁展開以下對話:

言:食飯食剩一半,唔該爸爸包底。

爸:咩態度,次次要我包底,你知唔知道我付出的代價好大?

言:乜嘢系代價?

爸:代價即系後果(亂咁答),食得多的代價,就系會肥。

言:但系你本身都好肥。(秒殺)

爸:你食剩飯都有代價,我會收起你啲糖,睇你仲敢唔敢食剩。(老羞成怒)

言:嗚⋯⋯我食糖唔肥,你唔食糖都好肥。

爸:我肥都系因為成日要同你地包底。(越答越傷心)

食剩飯要收糖,否則包底王爸爸只會愈來愈肥。自大仔希哥出世以來,我的體重上升了三成有多,因此必須立即制止小朋友隨意食剩飯,否則肥爸將要為此付出沉「重」代價。

事實上,我們每天丟棄的垃圾,也令香港的環境付出代價,這裡說的不是亂拋垃圾罰款千五之類的後果,而是在過去三十年間,香港的人口增長不過三成,但是都市固體廢物總量卻增加了接近84%,遠遠跑贏大市。那就是因為,大家都認為丟垃圾無代價,但其實處理廢物的過程中,除了佔用寶貴的土地(相信香港人對此最感「肉赤」),亦耗用了不少人力物力⋯⋯這些「成本」,香港人過去沒有想過要承擔,但多個亞洲城市包括首爾和臺北,都已經實施固體廢物收費多年並取得成效,為甚麼香港市民不可以共同承擔呢?

囉囉唆唆的跟言妹說了一大輪⋯⋯「爸爸,你平日咁多廢話,我可唔可以向你收費,幫你減廢,一齊共同承擔?」

火爆型的父母

撰文: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吳綺琴 

遇上火爆型的父母,孩子很容易會變得畏縮、寡言,沒有自信;但亦有孩子會學了父母用惡型惡相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當然這兩種模式都不利於孩子的性格發展!父母能改善火爆的性格嗎?

性格傾向生活壓力

人的性情實在有先天的部分叫我們不能忽視。與孩子的不同特質一樣,有些父母的脾性就是較敏感,反應又急又快,而適應能力不太高。這類型的父母在進入了生兒育女的階段時, 往往亦是在事業發展上衝刺的時間。因為他們的適應能力不高,他們很容易因環境的變化、工作的需求,為自己在事業上的升遷,在適應上產生很多焦慮,要花很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應付。 在家裡,孩子的種種不同性情、各樣成長的需要,本身就給了父母很多挑戰。所以,性子急而適應能力不高的父母,很容易按捺不住,便發大火以宣洩不安的情緒,及嘗試以此控制局面,令環境回復原狀,減低自己的焦慮。

原生家庭的創傷

有些父母本身的性情並不急躁,但若在他們的成長中經歷很多被忽略、辱罵,令自尊及人格受貶損,這些父母很容易將孩子不聽話,扭計,發脾氣等行為,視為對自己的否定,觸及自己在成長中的創傷,而變得情緒不穩,動輒大發脾氣。父母往往分不清楚此刻的火,原來有很大部分是來自過往的傷害而產生的過敏狀態,只將發火的因由歸咎於孩子的行為,以致對孩子產生不合比例的情緒反應,及過度懲罰孩子。

與配偶不和

性情急躁的父母,在夫婦的衝突中較難冷靜下來處理矛盾及差異,令夫婦關係緊張,家庭氣氛不和。有時他們用一些快速卻治標不治本的方式,暫緩了衝突後,將問題棄之一角,不了了之。當夫婦間的怨憤日積月累,無法釋懷,在孩子犯錯時,父母會將種種負面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傷害孩子的説話衝口而出,造成更複雜的家庭問題。

父母需要自我觀察

若父母承認自己的火爆脾氣正在摧毀著家庭的和諧及阻礙著孩子的性格發展,那麼父母要做的不是其他,而是要將注意力聚焦到自己身上,仔細地觀察自己在情緒、思想和行為上的過程及變化,就好像拿自己的眼睛出來看著自己一樣。他們要問自己這些問題:「究竟我在想些什麼?」「我為何如此說話,如此反應?」「這件事觸動了我什麼神經?」「我生氣是因為現在發生的事嗎?或還有其他原因?」「我在借題發揮、宣洩情緒嗎?」

家,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個較安全宣洩情緒的地方。但脾氣過於火爆的父母, 實在要學習好好控制情緒。若他們能自我觀照,用心去察看自己,當不難發覺自己反應太急,說話太重,分辨不出過去與現在的感受、生氣的對象是孩子或其他人。如果在當下能夠區分這種種,就是改變的開始了!

出疹的背後意義

撰文:張傑醫生

還記得大學時代看過一套很駭人的電視,這是關於類似伊波拉病毒如何在某一個地區傳染居民和外來人,並引致所有人死亡。劇中被感染的人,就算是初期,都必然有紅疹在身體出現。所以,不少人印象很深,疹就是代表嚴重的疾病。

其實這只說對一半,紅疹是一種病徵,可以是皮膚的毛病,或是全身性疾病的一個反應。皮膚疾病可以單純的皮膚敏感、蚊叮蟲咬、風癱、曬傷等。全身性的反應可以是藥物敏感、感染性、自體免疫力毛病等。之前所謂「一半是正確」,就是在全身性的反應中,有些較嚴重,有些是較輕微。

嚴重的例子是:

  1. 藥物敏感:由於紅疹只是表徵,當中的反應可以很嚴重。所以,如果是這個情況,一般我們會更加小心處理和觀察。
  2. 感染性(急性):例如麻疹、水痘、手足口病、德國麻疹、腮腺炎待。這些病都是有高度傳染性的。同時有發燒的徵狀。所以,我們在擔心這個病的併發症外,也會擔心它會傳染他人。故此,要特別小心。
  3. 自體免疫力疾病:例如紅斑狼瘡症、過敏性紫癜症等。由於這類情況會有較多全身性的併發症,所以治療目標並不是去治療紅疹,而是處理根本的病症。

那麼「另一半」不是嚴重的疹是甚麼呢?

  1. 玫瑰疹:這是一種幼兒「專有」的紅疹。一定是在感染了某種過濾性病毒後的反應。每當這種疹出現時,燒已經完全退卻,也代表病情已經穩定下來。一般這些紅疹在身軀出現,之後散開到四肢和面部。由於不痕不癢,所以不用特別治療。
  • 痱子:這是由於汗腺阻塞的結果。多數是環境氣溫太高或是衣服穿得太多所致。雖然會有少許痕癢,但是始終不像濕疹般不適,所以也不是不嚴重的問題。另一方面,只要將患處的溫度降低,情況便會改善。
  • 嬰兒濕疹

雖然嬰兒濕疹都會十分痕癢,但它是有時限性的。一般由出生後一個月開始,並維持至六個月左右。而且它對藥物的反應良好(例如中等強度的類固醇藥膏)。所以,基本上只要父母願去正面處理,並跟從醫生的治療,便會有良好的反應。

所以,出疹並不一定要有大問題。但是,若果出疹時,同時出現發燒、全身性的病徵、精神狀態不佳時,這就代表最好早點找醫生看看會較好。

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教育、肯學敢做

撰文:香港家庭教育學院總監狄志遠博士



在家長教育的路途上,筆者最愛聆聽家長們分享管教子女的心得和反思,彼此交流和鼓勵,是最立體的家長教育內容。世界上沒有要求家長必須考試合格才可生兒育女的地方,大家都是邊做邊學,後知後覺,慢慢地成為了「有年資」的家長,兒女對你有期待,社會對你有要求,家長自覺也不能躲懶,紛紛學習子女管教的理論和技巧。

記得有一位爸爸分享如何處理讀中二的兒子要求買球鞋的訴求。他對兒子說會給他四百元,兒子當然覺得不夠用,但這位爸爸告訴兒子四百元是可以買到一對球鞋的,如果覺得不夠,那就自己想辦法好了。最後,兒子買到心儀的球鞋,但代價是省下早午餐錢買回來的;他說兒子買到新球鞋雖感開心,但同時也經歷了挨餓的日子,以後也會想清楚才會買東西。這位爸爸表示心裡當然會感「肉赤」,但想到要兒子明白追求物質要量力而為的道理時,也要狠下心腸,讓兒子好好體會。

又在一次主講如何培養幼兒子女的自理能力的講座中,有一位K3學生的媽媽分享兒子總是依賴她收拾功課。久而久之,兒子對她的依賴越來越多,在痛定思痛後,媽媽嘗試應用從家長講座學回來的,她告訴兒子自己的事要自己做,媽媽不再為他收拾書包,也有心理準備兒子因此被老師指責欠交功課。事情如預期中發展,兒子為了不再被老師責備,唯有親力親為,每天自行收拾書包;雖然兒子暫時未必明白自理責任的重要性,但他已開始著緊自己的事情,不再依賴媽媽的「幫忙」,而這位媽媽也不再為兒子做出無建設性的幫忙和照顧。

畢竟,課堂學習是愉快的,但實戰應用卻是招招入肉的,當中苦樂參半,在應用子女管教技巧的同時,也是挑戰著家長的個人價值觀和人生經驗,家長也要有平衡心態和自我反思的覺醒,這正正也是家長教育的目的。

不靠獎罰 讓孩子努力學習

撰文:GLP 全力愛創辦人兼義務總幹事林何佩儀

每個人都已經具備了內在動力,人早已擁有了把事情做好的願望。而這正是為什麼當我們給予孩子外在獎罰時,嘗試干擾孩子的行為時,他們的表現變得更糟糕,例如扼殺創造力、令判斷力下降等多種負面效果,這都是獎勵能換來的惡果。無論是物質還是心理上的獎勵,雖然都能短暫的刺激孩子的積極性,但卻無法讓孩子培養出長期的行為習慣,也無法讓他們的表現變得更好。

父母如何不單靠獎罰而讓孩子努力學習?原來只要懂滿足三種人類的基本心理需要,那麼孩子就可以自動自覺喜愛和投入學習。這三種人類的基本心理需要包括:自主、能力和關係。每個孩子也有發展能力的基本需要,要看到自己的能力有所提升,不要容讓那些無法理解的社會標準去改變自己的孩子。讓孩子學一些不合符成長階段的東西,是很危險的做法。我們要製造富挑戰性而又合適孩子能力的學習經驗,讓孩子感受到實在的成功感,提升他們對自己能力的信心,讓他們更有動力去學習。

父母切勿以自己有限的智慧,來限制孩子將來無限的可能。父母若懂得培養孩子對學習的內在動機,讓他們認同學習的重要性,並以此為人生目標,孩子就會自動自覺投入學習。所以,父母讓自己和孩子提升為更負責、更敏銳,以及更懂得與人相處的人,就是在幫助孩子成長時自己獲得創造力和成功感。

如果這些理論能應用在孩子身上,是否也能應用在父母身上,從而為家庭帶來正面影響?答案是可以的。我們的要求孩子努力學習的同時,請父母們同樣努力改變自己的想法,誠如台灣搖滾樂隊同五月天的結他手石頭所說:「學校能教的,是知識,是技術;社會能教的,是相處,是合作;而孩子們在家學到的,是你們自己,是你們自己身為人的治國,當你們面對困難,面對挫折時解決的方式。」

分類
家長園地

如何有效獎勵孩子?

撰文: Pario兒童‧親職教育中心

童年與家庭,對一個人有著深遠的影響,作為父母是如何影響孩子成長?如何培養孩子的好行為和好品格?是否正確而有效地使用獎賞和鼓勵呢?

別把對孩子的愛變獎勵

經常聽到家長把「如果你乖,爸爸就錫曬你」這句說話掛在嘴邊。家長以為這是給予正面的獎賞,鼓勵孩子的正面行為,但媽媽陪、爸爸錫不是應該無條件的嗎?絕不是乖巧才值得被愛錫啊!孩子的自我價值不應該與自己的行為或成就劃上等號。

別把原有的習慣變獎賞

有家長會說:「如果你乖,星期日我哋就去公園玩啦!」當孩子表現得「不乖」的時候,家長便取消孩子原來去公園玩樂的時間,讓孩子學習承受後果。雖然這算是教養的方法之一,但如果孩子本來每天就有去公園的習慣,家長卻把「去公園」作為獎勵,這還算是獎勵嗎?這只是繼續每日的恆常習慣而矣!當然,如果孩子不是常有機會去公園,這個獎賞對天性愛玩的孩子便十分吸引了!

清楚說明獎勵與好行為

獎賞是必要的!但家長要精心設計或選擇,最理想的獎賞是能吸引孩子的丶是與日常不同的。例如:每天都只去公園30分鐘,但今天可以多玩15分鐘;每天都只吃一種餅乾作茶點,但今天可以吃兩種。在獎賞時,家長要明確地告訴孩子獎勵的原因「因為你『自動自覺收拾玩具』,爸媽很欣賞你,所以今天獎你『多一塊餅』」,讓孩子具體明白什麼是好行為,也了解好行為與獎勵的關係,有持續表現好行為的動力。

給予無限的支持和鼓勵

孩子往往需要成人在旁支持和鼓勵才能有足夠的安全感和勇氣去嘗試;有時候,家長給予了很多鼓勵,但孩子仍沒有預期中的敢於嘗試,有時候家長會因失望而衝口而出說:「抱咗你咁耐你都唔肯試,咁我唔抱你、唔錫你喇!」換來的,是孩子哭得更大聲更不願嘗試;即使孩子被逼完成了,但內心卻多了一道傷痕。所以,家長要給予孩子無限的支持和鼓勵,告訴孩子:「媽媽對你有信心,下次再嘗試,你會做得到!」要相信當孩子儲夠鼓勵的能量,便會踏步向前。

或許,家長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既不願做虎爸虎媽,又避不開社會的競爭,有時會感到迷茫,但謹記尊重孩子的天賦特質,讓你的欣賞和鼓勵陪伴他們成長。

如何培育富安全感的孩子?

撰文:美國遊戲治療協會註冊遊戲治療師(督導)註冊社工陳子慧

根據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安全感謹次於生存需要之後,是人類第二個基本需要。兒童如安全感不足便會出現很多行為問題。因沒有足夠支持放心去探索世界,亦沒有足夠信心相信有人可以提供安全的保護,於是便以不同問題行為發出誤導訊號以表達情緒需要。很多時家長以為孩子有行為問題便更加嚴厲地管理行為,但往往適得其反,令孩子的情緒需要更不被滿足。

多年的研究均發現安全感建基於與照顧者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有安全依附關係的孩子調整情緒的能力較高,會自己解決問題,有較高的自尊心及同理心,有更好的社交能力及能與人建立良好的關係。但如何可以與孩子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卻是很多父母的困難。

瞭解孩子的需要

孩子有時需要自己探索世界,運用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有時卻需要父母的幫忙去調整情緒。父母要知道何時放手,何時伸出雙手提供擁抱與支援需要仔細地觀察孩子的需要。年幼孩子於公園玩耍時會走得很遠,想要自己探索世界,較年長的會在父母監管功課時表現不悅,都是需要父母放手支援探索的需要。但當孩子跌倒痛哭又或者是因不懂做功課而困擾流淚時,便需要父母協助調整情緒的時候。

與孩子同在

當孩子有情緒時,父母通常會嘗試儘快想辦法處理。但與孩子同在卻是孩子最需要的,而且最能夠有效協助孩子建立調節情緒能力。當孩子有情緒時,父母只需要陪伴孩子,接納及同理孩子的情緒,講出孩子的感受讓孩子感覺父母的接納與明白是安全依附關係的基礎。

作個堅定掌控的父母

父母會以為明白孩子的感受便失去掌權能力,但正正相反的是,父母其實需要在明白孩子的情緒感受同時掌控限制才能給予孩子安全感。如要離開公園時孩子因不捨而發脾氣,父母可以明白孩子感受,同時也要堅定離開。或者孩子因感到功課困難經常拖延做功課的時間,父母可以明白孩子的困難但同時需要執行拖延做功課的後果。所以,溫柔而堅定的父母才能讓孩子感到安全。

瞭解自己的成長如何影響自己當父母

我們從父母學習如何當父母,也同時背負著童年的包袱。當我們於與孩子相處上出現困難時,或多或少都與我們自己的成長有關。有些父母自己成長時父母因忙於工作而沒有時間陪伴,當自己成為父母時便會付出更多時間給自己的孩子,但當時間付出了卻要面對孩子仍然有很多情緒而自己卻沒有情緒被滿足及瞭解的經驗時,面對孩子的情緒時便可能受自己的情緒影響而未能滿足孩子的需要。所以,父母先瞭解自己的成長如何影響自己,然後才可於與孩子相處時重新調節自己,細心觀察及回應孩子的需要。

你們睦鄰嗎?

撰文: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很多家長都慨歎,以前鄰居交往較為頻繁,也許住的地方較少,但是活動地方很大,能夠有機會日日與鄰居交往,家長從前可以將自己的子女交托給鄰居,欠缺物資又可以向鄰居暫借,大家相處非常開心!

但現代的生活環境,同住一幢的人可能很多,而大家有交往的可能性卻比以前少很多,大家不會分享食物,也不需互相照顧對方的子女,或許大家都工作忙碌,在白天花盡所有精力,下班或假期時已無暇與鄰居深交。

現在很多二人世界的家庭是可以這樣做的,但小家庭有了子女後,家長便需要刻意加強與鄰居交往的次數及形式;事實上,有越來越多家庭發現子女很自我中心,不尊重他人,原來獨生子女容易變得主觀及脆弱,因為在成長過程中很少承受社交上的壓力或衝突,會逃避與人交往的場合;久而久之,他們的社交意欲及技巧未能達到同齡應有的水準。

有些家長可能想子女有個伴,為他多生一名子女,但亦必須考慮所帶來家庭經濟及精神上的衝擊,最簡單的方法不單止是讓他們到學校有群體社交,互動學習,而是讓子女與鄰居的小朋友建立關係,古語有雲:遠親不如近鄰!鄰居原來可以補救家中同儕不足的問題,就正如以前獨生子女都能夠從鄰居中練習與兄弟姐妹相處的技巧。

二十一世紀的玩具可以令孩子自給自足,不需求人協作;再加上年輕一代的家長可能在自己成長過程中,都已很少與鄰居相處,而父母帶動去親友家中拜年的次數也不斷減少,他們可能會因為沒有打開話題的引子,而未能行出第一步,難怪下一代越來越不想與人交往!

其實,小生命是非常容易引起鄰居的關注,成為破冰的關鍵,最好選擇是也有小孩子的鄰居做對手,只要家長先主動與對方小孩子展現笑容,雖然沒有語言交往,也能先留下好印象,讓對方家長明白自己的善意,消除了不必要的戒心,便可以在日後漸漸開始語言的對話,並建立彼此的友誼。

如遇上一些節日,如耶誕節、中秋節或其他節日等,家長可以引導子女畫一些心意卡向對方的家展表達關懷,也讓子女有學以致用的機會;另外,一家人旅行後可以為鄰居選購一些特色食物送給鄰居,送禮物不知是否合對方心意,但食物是較易享用,以此維持鄰居的關係!

《我在你左右》

撰文:舞台及電視編劇張飛帆

星期六的早上,第一次帶著五歲半的兒子和三歲半的女兒當義工賣旗。小屁孩一開始滿心雀躍,但三分鐘熱度過後,二人已嚷著要回家。作為父母當然理解,一來天氣炎熱,小孩子耐性有限;二來街上車水馬龍,行人驟來驟往,他們個子小小,刻那已淹沒在人潮之中,途人行色匆匆,誰有空留意他們。兩個小皇帝平日受盡注目,大概這是他們人生第一次遭到冷待。為父心裡暗暗叫好,心想這次正好讓他們明白,他們並不是世界的中心。同時亦可以讓他們感受一下,甚麼叫做「粒粒皆辛苦」。

我和太太一直在旁觀察,非不得以,都不會出手幫助,任由兩個豆丁自由發揮。看著他們由害怕、失落,到嘗試,再失敗,然後互助幫助,再嘗試,到成功,看著他們得到途人嘉許,小臉蛋上展現滿足的笑容,太太一時眼淺,竟抽泣起來。

無獨有偶,就在那一晚,歐文傑導演邀請我夫婦倆欣賞他的新作《非同凡響》的首映。電影講述特殊學校的老師(谷祖琳飾)與一班特殊兒童等備音樂劇,名校女生(余香凝飾)由最初被動參與,到後來與他們結下深厚情誼。

電影當然精彩,但當晚讓我最感動的,莫過於在放映會後,主持人邀請其中一位小演員分享他的演出感受。小朋友不假思索,當眾大聲的說了一句:「我好多謝媽媽陪我拍攝這套電影。」那一刻,我眼眶紅了。對於我來說,讓我如當頭棒喝的,是「陪伴」兩個字。

特殊兒童或許在某些能力上稍遜於同齡孩子,但他們永藏一份赤子之心。他們對愛敏感,能率直表達感受,而他正好脫口說出了作為父母最重要的一樣責任。

有時候,我們未必需要為孩子「做」些甚麼,有時候,簡簡單單的「陪伴」,可能已經足夠。這讓我記起兒子在家中砌LGEO,許多時候都喜歡叫我坐在旁邊。有時我會納悶,心想你玩你的,要我坐在身邊幹啥?如是這我一直坐著,過了片刻,他突然猛地回首,望了我一眼,然後又再安心地繼續去建構他的LEGO城市。在那驚鴻一瞥之間,在他的眼神裏,我看到了驚恐,然後在千份一秒之後,他又回復平靜。這時我才發現,原來他一不小心,讓原本砌好的LEGO大樓倒塌了。但他並沒有向我要求援手,他不過是想確認,爸爸一直在他背後。原來,我的「存在」,就是他克服困難的最大支柱。他那一雙大眼睛彷彿在說:「太好了,原來你一直都在,那我不怕了。」

要知道,陪伴總有期限,只願我們在期限裡都能夠無悔。

玩耍與玩具

羅乃萱:玩耍與玩具

孩子,記憶中你的童年,是很少跟我要求買玩具的。不知這是否跟童年那趟,我帶著你離家出走到「歡樂天地」有關。

你還記得那趟,跟你站在那一隻只毛公仔的面前。編造了不少故事,說凝凝要帶它們回家,他們哭著說「不想離開自己的家」。結果,你信以為真心軟化了,不再向我哀求買毛公仔了。但也讓我們知道,毛公仔是你的至愛,所以每逢我倆到外地公幹,就會買一隻回來給妳留念。你還記得Dutches那頭啡色可愛的小馬嗎?

只是除了毛公仔,有關玩具的記憶都很模糊。只記得吃過飯後跟你一同繞著餐桌玩唱游,發燒初愈時玩的擲紙球,還有跟你到海灘堆沙堡,到岩石旁抓螃蟹等等,都不是一些花錢的玩意。

我還記得當時定了一個規矩:就是家中沒有電腦遊戲。你曾多次哀求,說為何不買一副X天堂回家一起玩,我的回應是:「一星期一次到表哥家玩就夠了!」不知道這樣的「堅持」,會否讓你感覺難受。希望你明白老媽的苦心,就是不想你的心思意念被電玩擄去。見到你最近跟老公在家買了一副電玩回來,玩得不亦樂乎。你終於找到一個陪你玩的人了,是嗎?

最近跟爸爸逛了一陣玩具城,看到琳琅滿目的玩具,大人的,小孩的,BB玩的都有。但我們仍然深信,即使玩具多好玩,都不能取代父母跟孩子玩耍的時間。畢竟,玩具不是用來「打發」孩子時間,而是用來締造親子快樂時光的工具啊!

何凝:玩具

小時候跟你們逛街時,總會在玩具店門口看到小朋友哭著大叫,嚷著要買玩具。可是,這種情況很少發生在我身上,除了因為我對每個玩具有著深厚的感情,也因著有你們陪我玩,讓每天即使看著一樣的玩具,都會有新的玩法。家裡的毛公仔,除了會上演舞臺劇,還會和「台下觀眾」(也就是我)有互動,還會一起逛街,和街上或店裡的「朋友」聊天。

唯一一個我很想要卻沒得到的玩具,就是電子遊戲。每逢週末到表哥家,他總會和我一起玩不同的遊戲,有籃球的,有戰國時代的,有賽車的,讓我想擁有一台,那我就可以在家裡玩了。可是,妳總會說:「來跟表哥玩就好啦,我們不需要擁有的。」說真的,那時的我是多麼希望有一天,當你下班的時候,會帶著一盒X天堂回家,可是那沒有發生。

到現在長大了,跟老公終於買了一台回家。剛開始的時候,我是很期待的,想著回家就可以玩了。可是,有幾次當我一個人在家時,電玩打了十分鐘,就會做別的事。那時候我才發現,原來我喜歡玩,不是因著遊戲,而是有人陪著玩。所以,重要的不是玩具,而是家人朋友的互動。 現今世代的孩子,好像都只會玩手機程式中的遊戲,玩具漸漸失去了它的地位。不論是餐廳,還是地鐵上,少了孩子的笑聲,多了大大小小的「低頭族」,各人拿著自己的手機,大的在看新聞,小的在打電動。手機遊戲大多是個人遊戲,只是和早編寫好的程式在「互動」罷了,少了一份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若可以,不防放下手機,拿出一隻布偶或機械人,帶孩子回到那充滿幻想、童真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