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分類
家長園地

孩子有吸吮手指的習慣該怎麼辦?

撰文:幼兒教育專家陳陳淑安老師

根據李維大偉 (David Levy) 博士的研究,在 10 分鐘內就把一瓶牛奶吃完的孩子(可能因為瓶頭孔較大),比在 20 分鐘內吃完整瓶奶的孩子,容易有吸吮指頭的行為。李博士又曾試驗用滴筒餵小狗,使牠們在吃奶的時候沒有機會吸吮,結果牠們的反應,是彼此吸吮自己或別的小狗的皮,有些吸吮得十分厲害,連皮都脫掉。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嬰兒最初數月吸吮指頭的行為,是因為得不到吸吮的滿足所致,是一種需要,並不是與生俱來,也不是壞行為。

餵哺母乳 增進親子感情

母親能親自哺乳,嬰兒是最幸福的,因為嬰兒不但得到適當的營養,與母親肌膚接觸得到溫暖安全感,而且由於吸吮著柔軟的乳頭,除了得到溫飽外,還享受著母子心靈上的溝通,這種深厚的愛,骨肉的親情與吃著冷冰冰的奶瓶,是不能相提並論的,何況嬰兒在吸吮得到無上的滿足感。

但是,母親大多外出工作,加上種種原因,不得不用奶瓶餵孩子時,應特別注意餵奶的次數和所費的時間。母親應平心靜氣地讓孩子慢慢吃,特別注意奶嘴洞眼的大小,孩子得到吸吮的滿足,才不致容易發生吸吮手指的習慣,嬰兒喜歡吮手指起自無意識的,他的小指在挪動著,無意地放進嘴裡,感到愉快滿足而吸吮起來。

發洩心理緊張

可是到了45 歲時仍不斷吸吮指頭,那意義就不同了,這可能是一種心理緊張的發洩。例如:因父母不和,使孩子感到焦慮;因為有了一個新的弟妹,怕失去了父母親的愛;因為父母太忙,無瑕照顧他們而感到孤寂,沒有家庭的溫暖;又或者因為孩子太早被送往幼稚園,得不到適當的照顧而缺乏安全感。這些導致孩子焦慮、不安、緊張、惶恐都是心理緊張的成因。孩子與成人一樣,心理緊張時需要發洩,這本是很自然的現象,成人為減輕心理緊張,往往用抽煙來鬆弛自己。孩子會用吮手指,或搖晃來發洩情緒緊張。在這情況下,為人父母者,除了要注意改善對孩子的態度外,應額外有耐心,應保持平和、慈祥的心態,使孩子感到放鬆沒壓力,反之父母表現擔憂、緊張甚或急於糾正而責罵,綁手指、塗苦藥等,只會弄巧反拙,增加孩子的不安,自己想改掉又不能自制,變成惡性循環,延長了吸吮手指的習慣。

預防和糾正的方法

1.盡量用母乳餵哺,這是最自然、最適合嬰兒的哺乳方法,養成吸吮手指習慣的機會亦較少。

2.家長用奶樽餵奶時,應特別注意餵奶的時間,能保持 15 至 20 分鐘是比較理想的。

3.用玩具和洋娃娃等,與孩子多做手指的活動,以便轉移孩子吸吮的習慣。

4.多接近孩子,一起玩耍、說故事和唱兒歌等,使孩子不致感到寂寞和無聊而吸吮手指。

5.孩子吸吮得厲害時,父母仍應有耐性,保持安祥和不緊張的態度,有時不理會和不提點孩子,吸吮手指的現象反而自然地消失。

6.如果孩子在 6 歲前已有吸吮手指習慣多年,自然會逐漸消失,尤其是當孩子白天不再吮手指,只有睡覺時才吮,這就表示已是尾聲了。父母應耐心等待,急於糾正是不生效的。特別是當孩子上幼稚園後,往往因不願在其他朋輩面前吸吮手指,又或者在學校忙於其他活動,吸吮手指的習慣會無形消失。

7.吸吮後的手指會有難聞的氣味,如果 5 至 6 歲的孩子仍有吸吮習慣,可試試讓他嗅嗅難聞的氣味,可能因而糾正不良習慣。



食藥:未食先苦

撰文:張傑醫生

如果說孩子生病,令他很受苦的話,我想父母受的苦也不會少。原因是他們除了要帶孩子見醫生和請假照顧孩子之外,他們也要為孩子服藥而煩惱。所以,往往看完醫生回家後,真正的世界大戰才開始。其實,給孩子餵藥的方法是有序可循,父母可看看如何掌握。

首先,孩子最初接觸到的藥物模式是藥水。藥水可分為液體和懸乳液兩種,前者是水劑,多含有少量酒精,而後者沒有酒精,但是有粒狀的懸浮物,喉嚨比較有感覺。兩者基本上效果一樣,各有各支持者,醫生一般都有儲備兩種類型的藥。

由於藥有藥味,所以孩子一定不喜歡。如果你打算把藥水加入有味道的飲料中掩蓋藥味,一般都會失敗告終,因為孩子很容易會發覺。再者,孩子有反胃的本能,所以當他們的喉嚨感到藥水的不適時,他們可能將藥物從胃中反吐出來。還有,基本上兒童的藥沒有甚麼空肚飽肚服之分。不過,有些藥物會與食物發生反應,例如抗生素中的四環素和金黴素會與牛奶起相互作用,影響藥效。

至於丸劑或膠囊藥物,要待孩子年紀大一點時才可試。與藥水相比,兩者效果理論上一樣。不過,一般咳藥水中含較多不同功能的成分,令效果更佳。所以,成人也會考慮處方咳藥水。至於哪一個年齡才可以處方藥丸,就要視乎孩子接受的程度,因為有些大人也未必吞到藥丸。那麼,作為父母,如何令餵藥一事不再是苦差呢?

• 盡量不要勉強孩子吞藥

• 盡早請孩子參與食藥的過程,例如取藥、倒藥水和自己用匙餵食

• 如果服藥後半小時內大量嘔吐,可以補食一次

• 最好不要加進奶中,因為若奶食不完,藥物也不夠分量

• 鼓勵孩子嘗試吞服藥丸(年齡不限),可由細小的一顆開始

• 塞肛的藥的確有效代表某些口服藥。可是,對於不少已經懂事的孩子而言,這是一個很「痛苦」的經驗,也會令孩子聯想到這些不愉快的經歷,故可免則免

• 父母服藥的態度也要正面:生病要吃藥,吃藥也不是苦差

希望所有父母都不會為孩子食藥而困擾。

聰明學習靠運動

撰文︰樂善堂梁黃蕙芳紀念學校遊戲治療師馮祉禧

筆者早前參與了台灣教師專業進修交流活動,見識到台灣的教育著重以運動培養孩子成長,讓我得到新的啓發,希望與各位父母分享。其中一所作交流的學校稱得上是體育學院小學版「虎林小學」。一踏進學校,同學便以政府推廣的健身操歡迎我們。他們一起跟着拍子舉手投足,做出各式各樣的熱身動作。讓人感到他們就像老虎仔一樣的精神活潑,而我像真的進入了充滿老虎仔的森林一般。

運動能強化孩子學習能力

虎林小學的劉校長説學校是政府重點學校,專注同學的體育發展,並相信透過運動能強化他們的學習能力。他們以哈佛醫學院精神科臨床助理教授 John J. Ratey, MD 的硏究為基礎,提倡零時運動計劃。此計劃提倡學生於所有時間都在運動,即零時 (Anytime)。每當小休時,學生便會跑到操場的任何一處做運動,他們有的玩躲避球、有的在攀鋼架、更有的打羽毛球。所有學生都享受每個運動的時刻。

運動的好處  強化大腦機能

眾所周知,運動有強身健體的功效,而在 Ratey 的研究之中,他指出更多有關運動對大腦的好處。他形容大腦是訊息處理中心,透過不同的傳遞者(化學物質)於不同路徑傳達訊息。在運動時,大腦能有效地生產更多傳遞者和強化路徑,使訊息傳得更快更準。

將理論應用於學習上,學生以運動強化大腦機能,再提升他們的學習成效。研究證實運動能提高學生專注力和記憶力,而這都是成功學習的必備條件。此外,運動能使大腦製造 Dopamine (令人有快樂感的化學物質),令學生能愉快地學習,成績自然會更加優秀。

如何讓孩子愛上運動?

為了讓孩子享受運動的時間和好處,家長必需讓孩子愛上運動,以下有三項建議:

零時運動

多讓孩子有運動的機會,如提供合宜的時間,工具和場地,同時家長要留意環境的安全。

健康運動

多教導孩子因愛健康而做運動,多提及運動對健康的好處。

一起運動

多與孩子一起運動,享受運動的時刻,享受親子的美好時光。

親子創意藝術創作

撰文:Pario Arts 李素貞主任

每個人均擁有創意和藝術潛能,假如得到適當培育的話,可提升個人的美善情操,讓生命更臻完美。在藝術氛圍的營造下,藉多樣化活動啟發個人的創造力、美感和多元能力,以促進全人發展。而「愛」是創造的原動力,在自由、民主、安全及和諧的環境和氣氛下,即「愛的表現」,亦是強調互相包容,悅納不同的意見,尊重別人和接納別人。那麼親子創意藝術創作如何可以表現「愛」呢?筆者在此和各位家長分享自己的看法。

親子創意藝術創作的意義

  • 藝術教育由個人做起,家長嘗試接觸藝術創作,從而培養孩子的藝術涵養
  • 藝術教育的第一課從「聆聽」和「接納」開始,家長學習接納孩子多元創意的表現方式
  • 透過親子共同參與和體驗藝術創作的過程,家長能更貼近和了解孩子的心
  • 親子藝術創作有助孩子認識自己、釋放情緒與壓力
  • 融入互相欣賞和互相尊重的氣氛,減輕親職壓力與焦慮,進而增進親子關係
  • 讓親子愛上創作,把藝術融入生活中,提升生活的素質

藝術培育錦囊

  • 培養一種做人的學問,提升一種分享的能力,即「同理心」。
  • 根據心理學家赫夫曼 (Hoffman) 研究人類同理心 (empathy) 的發展指出,「同理心」就是體會他人的情意,設身處地為他人設想的能力。
  • 「同理心」三步曲:(1)站在對方的立場設想 (2)辨識對方的真正感受 (3)將了解和感受傳達給對方。
  • 「同理心」是與人相處的一項重要能力,具有「同理心」的人,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自律及責任感。
  • 兒童在 2 至 3 歲的階段,已能了解別人的感受。為使孩子有愛心、具備「同理心」的人、懂得愛與關懷別人,父母以身作則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減低獎勵的副作用?

撰文:新領域潛能發展中心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有些家長對獎勵有以下的想法︰「原意是想讚賞孩子的良好表現,但現在獎品卻好像變成賄賂。」、「他變得功利,會以獎品之大小來計算自己努力的程度。」、「有時候我甚至覺得孩子變得貪得無厭,曾經吸引他的獎品也缺乏原來的效果了,要提供更豐富的獎品,他才願意付出努力。」

其實,成人身處的商業社會,老闆亦會以獎品、獎金的方式表揚員工傑出的工作表現,鼓舞員工士氣。不少幼兒教學專家亦提出獎賞制度,以孩子喜歡的食物、玩具等,訓練並培養他們建立良好行為的習慣。獎勵已經成為我們慣常採用的方式,但是,家長的擔憂也並非空穴來風。究竟怎樣才能減低獎賞的副作用呢?

減低獎賞副作用的方法主要有兩大方向。其一是家長可改變獎品的種類,同時切忌以獎金鼓勵孩子,否則會讓孩子以金錢掛帥,事事以物質主義為大前題。家長給予的獎品可由一次性享用的如食物,慢慢轉變為可長期享用的禮物,例如具娛樂性的玩具、學術性的文具等,及至後來則可以心靈上獎賞,如家長給予獎狀、掌聲等較非物質的鼓勵。

其二,家長可根據以下三種準則慢慢減少給予獎勵的比例︰

1. 提升孩子完成家長預期行為的數量,才給予獎勵。

例:若家長期望孩子玩完玩具後把玩具收拾到玩具箱中,起初家長可能要給予貼紙鼓勵,孩子才願意收拾玩具;其後,孩子應自行將玩具放在玩具箱數次,家長才給予貼紙獎勵。

2. 根據孩子表現提升要求的標準,孩子完成較高難度的行為後,才給予獎勵。

例:最初只要求孩子把所有玩具放進箱中,便能給予貼紙鼓勵。然後可提升要求,孩子需把所有玩具放進箱中,並認真整理玩具,擺放妥當才能得到貼紙。

3. 當孩子心情輕鬆愉快或提出請求時,家長可在不提供獎品的前提下,向孩子提出要求。

例:孩子要求觀看自己喜愛的電視節目,家長提出孩子需把玩具收拾到玩具箱中,才讓他觀看電視。

透過這兩大原則,家長便能有計劃地淡化外在物質獎賞的功用,讓孩子內化完成良好行為背後的動力,漸漸減少對外在鼓勵的依賴,並使他們因內在獲得成功感作為他們學習動機的主要來源。

如何發掘天賦潛能?

撰文:geneDecode基因教育專業團隊

天賦潛能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是成長之前就已具備的遺傳特性。從出生起,每個孩子都具備各自與眾不同的天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情商、智商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等等,都是邁向成功的必要條件。而在這些條件中,每個孩子的天賦都不盡相同。在孩子純真的雙眸中,我們能夠發現他們與生俱來的天賦嗎?我們確定能捕捉這些天賦,為孩子指引一條適合他們的成長之路嗎?

以下是一個媽媽的經歷:

「Amy今年4 歲,她日漸長大,也對身邊愈來愈多的事物充滿了好奇。Amy的父親發現,她2 歲時似乎對塗鴉表現出特別的興趣。我隨便給她一點顏料,她能用畫筆、調色筆或手指,甚至是裝番茄醬的瓶子來畫畫。誰也不知道她在畫甚麼,也許只有她自己知道。我和Amy的父親都認為該讓她自由的成長。我發現她好像很喜歡畫東西,如果她真的很擅長在這方面,我想我們肯定會好好培養她。」

Amy的父母是明智的,每個孩子在不同的領域都潛藏著不盡相同的天賦,當孩子的天賦被找到後,若能得到家長和老師們的培養與關注,將會在把握成功的方向上少走冤枉路。然而最重要是孩子從小獲得成功感,長大成為快樂自信的人。

科學研究證實,人類在嬰幼兒成長期,是大腦發展最快和最敏感的時期,同時也是對孩子進行天賦開發的最佳時期。天賦的培養是有時間性的,科學家把這種錯過了就無法彌補的階段稱為「天賦時效窗」。

只有在最重要和最適當的時刻,進行恰當的教育與培養,天賦潛能才能發展成真正的能力。錯過這些發展的關鍵時刻,孩子天賦相對就會減弱,天賦潛能就可能變得不再突出。以下是一些關鍵時刻作為參考:

天賦發展的關鍵時刻

記憶力:12 個月至12 歲

情商:2 個月到 22 歲

智商:初生到 13 歲

音樂:2 個月至 5 歲

繪畫:初生到 15 歲

運動:初生到 12 歲

「Amy 長大後是否能成為畫家,我並不能夠確認,我們也只是在觀察。可以說,完全憑感覺。天賦這東西很難說,或許她有其他方面的天賦,也可能有時候表現得不明顯,那我們就很難發現。我們只能盡力而為,盡量多角度的去觀察她。」

這並不是Amy母親一個人的煩惱。望子成龍是所有父母的夢想,但如何準確發掘孩子的天賦,就是關鍵所在。

眾多的父母們都在嘗試,希望在孩子的行為中發現蛛絲馬跡,希望尋找到能夠早期發現孩子天賦的各種手段。那些似乎已經找到方法的父母們,根據自己的判斷和意願,將孩子送到各種特長班和少年班學習各種技能,希望有一天,他們能夠成為這方面的專才。為了這一目標,家長們不遺餘力地投入巨大的財力和時間。

可是,這樣做似乎不僅浪費大量金錢和時間,那些原本聰慧的孩子,更容易在衆多的教育方向中迷失了靈氣,他們的天賦被延誤甚至抹煞。他們被動地從一個輔導班轉到另一個特長班,學習他們並不喜愛也不擅長的東西。

童年,對於孩子再也不是快樂和美好的記憶,而是壓力與煩惱,最可悲的是,他們長大以後,更多的是對父母的抱怨。

有更好的方法去了解孩子的天賦、個性及特質,從而能夠因材施教,有方向地培育嗎?

自閉症不再是秘密

撰文:協康會教育心理學家團隊

家長要向人解釋孩子有自閉症的情況,有如自挖瘡疤,恐怕未能得到親友的支持之餘,還會惹來誤解或歧視。究竟家長應如何面對親友呢?

必須清楚自閉症的成因

家長向親友解釋時,首先必須清楚自閉症的成因是與家長疏忽或溺愛無關。自閉症的成因與腦部異常發展有關,故此影響了孩子的溝通能力、思考和行為模式,以及理解別人思想行為的能力。家長可列出大部分自閉症兒童的共同特徵,包括社交困難、頑固、焦慮、溝通困難、專注能力、活躍程度高低、非典型情緒反應、身體協調問題及不同的感官反應等。

留意最新資訊

此外,家長可盡量留意自閉症的最新資訊,例如「執行功能」、「中央統合」和「心智解讀能力」等概念,一來可以令自己更容易明白子女的成長需要,當遇到親友有興趣了解更多,便可向他們深入解釋。當家長愈清楚自閉症,便愈容易讓親友認識孩子,或許一貫歧視的眼光,會因了解得更多而逐漸消失。家長知識上的裝備,能讓親友感到家長的積極和能力。

用具體形容詞形容孩子表現

另外,當家長形容孩子時,應用具體和正面的形容詞,例如記憶力強(而非「好記唔記」)、專注力弱(而非「心散」)、未能明白別人的要求(而非「不聽話、曳」)、重複相同的動作(而非「佢一定要…….」)或跟著拍子點頭(而非「鍾意音樂」)等抽象的形容詞。讓親友們明白,孩子與其他兒童一樣,都是天真無邪的小朋友。

不過,解釋終歸解釋,家長面對孩子「天天新款」的行為時,或許寧願選擇把孩子(甚至自己)帶離敏感場合,減低對親友做成的干擾,但相對也減少了孩子對社會適應的機會。相反,家長可主動誘導親友以合適的方法與孩子相處。例如正面地說「你可以說慢一點」、「孩子對聲音非常敏感,不如我們說話輕聲一點吧」或是「對不起,我可否首先知道行程,給我的孩子有心理準備?」如果親友能做到,已經踏出了成功的一步。親友的視野需要被拉闊,然而最重要的,是家長須持開放接受的態度,成為親友的榜樣。當家長自己也接受自閉症,還有誰可以說「不接受」呢?



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孩子可以淘氣嗎?

撰文︰遊戲治療師馮祉禧

小一的子峰上廁所一段時間還未回來,老師便派男班長到廁所看看。過了一會兒,班長上氣不接下氣地跑回來,說:「整個廁所都濕透了!」於是,老師便親自查個究竟。到了洗手間,老師只見一片澤國,全地都是水和泡,而子峰正在其中一個洗手盤「洗手」。老師問:「你在做甚麼?」他答:「洗手和看看為甚麼有泡泡。」老師為免釀成危險,阻止了子峰的行為。

子峰就是一個滿有好奇心的孩子,但每次他的好奇總為其他人和自己造成一些不便。他喜歡凡事都會查問,更喜歡凡事都會作出嘗試。有一次,他為了試一試自己能否穿過椅背上的洞,把頭困了在那洞之中約一小時,之後工友用工具把椅子折開,他才能成功脫身。雖然他擁有無數可怕的經驗,但還未有令他卻步。老師們都感到束手無策,因為子峰不是壞學生,單靠懲罰是徒然的,還是要想想其他辨法。

「淘氣」 多面睇

以「淘氣」來形容子峰的性格可算最為合適,而這性格也在兒童之中十分普遍,只是程度有所不同。甚麼是「淘氣」呢?我們很容易聯想到「曳」或頑皮等的字眼,大多都帶著貶義。可是,從正面的角度出發,淘氣也可以有很多好處。首先,不難發現淘氣的小孩是很愛玩的,他們無時無刻都擁有玩的動機,而這些動機往往都是來自他們的好奇心。他們透過不同的方法去滿足自己的好奇想法,有時侯他們更不理會後果和限制,親身嘗試探究解答疑難。其次,大部分「淘氣」的小朋友都有些小聰明,比別人更識玩,所以他們會以各種途徑發揮創意,想出神奇的方法去玩。綜合以上,「淘氣」可說是好奇和創意的混合,只是使用時未有適當的控制才會過界闖禍。

如果身邊有一個「淘氣鬼」可以怎樣做?

一丶放鬆心情

淘氣的孩子很容易令身邊的照顧者變得神經緊張,因他們所做的總是出其不意的,有時更令人感到尷尬。我們要明白淘氣是孩子其中一種本性,他們正在經歷學習的過程,我們要耐心地配合他們的成長速度,避免因為自己的面子而抑壓孩子的成長。

二丶制定界線

淘氣的孩子因缺乏界線概念,而常常越界。我們可跟他們約法三章,並切實執行。這樣既能確保孩子的自身安全,建立他們對規限的概念。

三、滿足好奇心

為了對症下藥,我們必需滿足他們的好奇心。方法是教導他們思考和找出答案的途經。例如,父母可教導他們透過閲讀找出答案,或帶他們到大自然訓練觀察力,這都可幫助他們面對將來遇上的難題。

高智能自閉症幼兒 妙用故事書

撰文:協康會教育心理學家團隊

高智能自閉症幼兒,即智能及言語能力達 5 至 6 歲。家長可以讓小朋友看甚麼書呢?家長與孩子閱讀時又有甚麼技巧呢?

高智能的自閉症幼兒應該能明白簡單德育故事,家長可參照「社交故事」形式讓自閉症孩子有效理解內容。當孩子對故事內容熟悉了,家長可把主角換成其他真實人物,或是換成孩子自己,好讓孩子慢慢把自己代入德育故事的情景中。故事角色可以變,那麼故事情節也可以有少許改變:例如「婆婆家」可改作「姨姨家」,讓孩子靈活運用所學到的。當然,角色及情節的改變,需要在兒童未發展出對故事細節的頑固之前。至於常用抽象比喻的寓言、童話和神話故事,需待自閉症兒童有能力把知識廣泛化時才可以使用。

在認知方面,當孩子理解能力達到一定水平時,家長可在故事中強調情緒字眼,例如「見到狗,美美很害怕。」當兒童適合學習先後概念時,可強調時間的描述,例如「美美做錯事,之後,說對不起。」因應孩子程度,家長可善用故事書的每一頁,加插或用語氣強調適用的字眼。

在親子交流方面,能力較高的自閉症兒童,可與家長輪流一人一句地講故事,此方法既可訓練孩子接續故事和專心聽別人說話的能力之外,又可讓孩子在參與過程中,加深對故事的印象。家長靈活運用故事書,能夠滿足孩子發展需要和促進親子交流。自閉症孩子常常缺乏假想能力,隨書附送角色娃娃的故事書便大派用場:起初只說故事,後來加入娃娃,然後再逐步減少使用故事書,最後只以娃娃來講故事,並使用「你一句、我一句」的方法,帶孩子走出故事書,慢慢進入假想遊戲的世界。

在社交認知方面,使用漫畫的家長,可用塗改液把人物的「對話泡泡」塗白,然後與孩子一起創作新對話。起初可先塗改某些字詞,當雙方熟習方法後,便可塗改更多部分,直至所有對話都是自創的。勇於嘗試的家長,更可試為孩子度身製作故事書及設計不同的講故事方法,吸引孩子學習所需的社交概念。

給膽小鬼孩子

撰文:八爪魚家長梁永樂先生

早前趁暑假,筆者就讓孩子參與各種課外活動,長子希哥和幼稚園一班同學參與位於大埔「樹屋」的野外活動場地,有草地、農田、魚池等等,親近大自然。活動重頭戲就是攀爬上 5 米高的樹屋,以膽小見稱的希哥,平日站在商場玻璃圍欄都會腳軟、雙手冒汗,當時他站在 5 米高處說﹕「嗚……我以為樹屋有樓梯走下去……」

希哥害怕從樹屋回到地面 遭教練「嘲諷」 家長們在教練指導下,替孩子穿上攀爬的安全裝備,整裝待發準備爬上樹屋,家長按教練指示下攀爬,孩子見到爸媽親身示範,安心隨之而上。希哥按教練逐步教導下爬上樹屋後,就開始後悔,不知怎樣返回地面,要抱著鐵柱「扮消防員」滑落(雖然實質是吊著安全繩)對他實在是極大挑戰。不論我怎樣又哄又教,樹下的家長、同學們怎樣打氣,希哥就是用腳撐著樹幹,怎樣都不肯走近鐵柱。

教練讓其他孩子先落地,一個接一個,有的玩得笑容滿面、有的哭著說害怕,但都順利一一安全落地。唯獨希哥堅決不從,滿有愛心的教練不斷用他獨有辦法哄希哥說:「你真是 100% 感性,要理性一點不要驚下去。」希哥說:「不要!」敎練:「不如下面的家長……(我以為他說:掌聲鼓勵他)不如一起籌錢買雪櫃、冷氣機給希希在樹屋過夜。」希哥聽罷喊得更厲害:「不要在這裡過夜。」我暗忖:「教育真是神聖而莊嚴的工作,唔識教,就好大鑊。」

克服恐懼 父母感欣慰

教練繼續對希哥說:「你看姨姨重還是你重,姨姨都安全落地,沒事的。」希哥破涕笑說:「爸爸最肥最重﹗」那一刻,我很想跳下樹屋,屢試無效,教練由政改談到黃子華、樓市、陳百強的歌,希哥說:「都唔知哥哥講乜」。當所有孩子都上落一次,已開始有孩子爬第二轉,希哥與我仍是捱著高溫逾半小時「觀望」,最後是我訛稱哥哥抱著你滑下去,讓他扣著安全帶,希哥抱住鐵柱慢慢吊下去,過程及落地自然是持續狂哭,到地第一件事抱媽媽。

希哥休息一會突然對我說:「真的好驚。」我牽著他再走到樹下說,剛才你靠自己爬上去樹屋很高很高,已經好叻,雖然下來需要時間「耐左少少」,但無論如何你已成功了,不用再害怕啦。下次再來爬一次,好嗎?希哥回答:「好呀,想呀!」

膽小的希哥,你有勇氣克服畏高,固然令爸媽欣慰,但你克服恐懼說下次希望再爬上去,才令我感驕傲。(雖然下次又可能再哭哭鬧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