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園地

為人父母壓力大 焦慮要及時處理

資料來源:精神科專科醫生黃俊賢

作為父母,既要面對工作,亦要照顧家庭。在巨大的壓力下,很容易出現焦慮。焦慮是與生俱來的正常反應,當我們生命受到威脅時,適當的焦慮可以保障我們人身安全。不過如果過度擔心,身體可能會出現一些不適的反應,例如心跳加速、胃痛、肌肉繃緊、呼吸急速、頭痛、手震、出汗或經常上廁所等。如果沒有及時處理,可以引致更嚴重的情緒問題,亦會影響家庭關係。

以下有三種方法可以減少焦慮症狀,首先是呼吸放鬆練習,使用腹式呼吸。用鼻慢慢地吸氣,持續4秒,腹部要漲起,維持2秒,再用嘴慢慢地呼氣,持續4秒,然後暫停2秒後,重複整個過程5至10次。

第二是肌肉放鬆練習,在一個舒服的地方坐下或躺下,輕輕地閉起雙眼,全身肌肉放鬆,先把注意力轉移到雙腳,收緊腳部肌肉10秒,然後放鬆。然後按順序逐一收緊,放鬆身驅、雙手、頸部和面部肌肉。

最後是影像放鬆練習。在一個安靜的地方閉起雙眼,然後想像一個舒適的場,想像看到、聽到、聞到、觸摸到的感覺,探索5至10分鐘。然後再逐漸回到現實世界。

另外,平時亦應該培養正面的思考模式。任何時候都嘗試看看好的一面,而非整天想著不開心的事情,可以令患上情緒病的機會減少。

教育的「小動作」 讓孩子在理想的天空飛翔

撰文:國際資優潛能研發教育機構課程總監關顯彬

有人說,孩子將來的那一紙文憑,最少能讓他們擁有在社會上立足的資本,不會赤手空拳地面對未來競爭愈來愈激烈的生活;有人說,孩子良好的修養、優雅的舉止,是整個家庭的廣告,即使沒有甚麼過人的本事,至少保證他們不要走上歧途;也有人說,自己一生中有太多的遺憾,夢想總被現實雨打風吹去,現在生活條件變得更優越了,絕不讓悲劇重複發生在孩子身上,要把他們塑造成自己期望的樣子。

然而,當年輕人懷揣大學畢業證書、蹣跚於求職之路時;當媒體時而報道「因嫌紗帽小,致使枷鎖抗」的人性扭曲的時候;當孩子不能成為家長理想的樣子,家長卻恨鐵不成鋼的時候……衡量質素的刻度,難道教育僅僅是實現優越的生存條件?

如何培育孩子成才 留意日常生活的小細節

望子成龍是每一個家長共同的目標,但怎樣把孩子培養成才,卻成了家長頭疼的難題。在現時科技進步的年代,教育卻變得愈來愈複雜。家長總被孩子一連串的「不可思議」搞得手足無措,在管也不對、不管也不對的循環中感到焦慮。

其實,只有親自走自己的路,才能找到自己設定的目標。教育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動作」裡完成,素質也可以在細節中培養。

有時候,成敗的關鍵不在環境,而在過程中的細節。一些教育的「小動作」,或是眼神、動作和態度,這些常常被家長忽略的細節,是一套塑造孩子成才最精緻的工具。從局部精雕細琢,在智商、財商、逆商、情商、德商、美商等多方面,為你的孩子插上翅膀,讓他們在理想的天空裡飛翔!

沒有刻板的理論知識,也沒有長篇大論的說教,只有細微的灌輸過程。授人以魚,只能解一時之饑,授人以漁,才能成為一世之本。素質教育就是交給孩子漁獵的方法,而不是僅僅給他們維持生命的糧食。這些解決本質問題的方法,就潛藏在家長平時的一言一行當中,只不過在此之前,很少有人注意到的。

品格的養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揠苗助長、一蹴而就,養成良好品格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接一個定格在孩子記憶中的畫面組成的。當孩子要大擺生日宴會的時候,也許頭腦中會突然閃現母親儲存硬幣的畫面,從而讓他自覺地將銀行卡從提款機裡抽出;但也可能完全相反,如果被父親打麻將時一擲千金的畫面替代,任何苦口婆心的說教都會變得蒼白無力。

如何把素質的細節定格在孩子的腦海裡,然後在他們需要指導的時候,左右他們的行為。這是發自孩子心底的自動自覺,才是教育的精髓。

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幼稚園上/下午班,應該怎樣選擇?

資料來源: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家長即使未到十居其九,也有十居其七八也想孩子讀上午班。孩子和家長一起起床,一起出門上班上學,也可以午睡,學習比較好。基本上,大家對讀上午班的期待會高一點,但是會遇到甚麼問題呢?

但是幼兒,特別是K1或N1的小朋友的睡眠時間可能多一些。因此,早上起床時可能產生不少情緒問題。在這情況下,家長即使不情願,也應讓孩子讀下午班。不是因為你申請不到上午班的學位,而是刻意申請讀下午班,原因是甚麼呢?

原來夫婦二人很晚下班,可能7時後才回家,然後跟小朋友玩到12時。親子時間是很寶貴的,你覺得學習時間重要,還是親子時間重要?第二天早上可以睡到11時,其實跟午睡沒有分別。因為由晚上12時睡到早上10時,足足10個小時。換句話說,就算沒有午睡,也可以有足夠的睡眠質素,還有充足的親子時間。

如果申請入讀上午班,而孩子又不願起床,將來就要循序漸進地適應。可能由10時起床,慢慢到9時半、9時、8時半,還有叫他起床時是有數個技巧的。曾經有一個個案,叫他起床時不是叫醒他的腦袋,而是叫醒身體,包括按摩腳部、叫醒腳部、叫醒肚子、叫醒背部,然後叫醒手腳。再加上充足的光線,拉開窗簾,再開電視機,然後加上早餐的氣味,最後才叫醒他。如果有喜愛食物的氣味,香噴噴的話會更容易令孩子起床。

家長要有兩手準備,一方面不要必然覺得上午班才是好,另一方面如果因為某些原因要讀上午班,起床的時間加多些循序漸進的步驟,以及多感官的刺激,令他最後才是以意志醒來。因為最擔心他的意志醒來,但身體未同步,就會非常辛苦了。

小朋友不願意自己睡覺,又或半夜醒來找爸媽,如何是好?

資料來源: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饒方莉

很多家長晚上睡覺的時候都很頭痛的,因為小朋友不是不肯睡覺,就是一定要家長陪伴他們睡覺,甚至到了深夜起來的時候一定要去找家長,如果不是就會哭鬧不願睡。面對小朋友一些睡覺的問題,我們有甚麼方法可以幫到小朋友學習睡得更加好或自行入睡呢?

首先家長要明白小朋友睡得不好或不肯入睡,是一個惡性循環,就是過分依賴家長安撫。這個惡性循環,即是要家長在身邊拍他、抱他、呵他,小朋友才會產生睡意。而家長陪伴他、安撫他的行為成為了一個先決條件,而沒了這個先決條件,小朋友到了深夜的時候就會驚醒,必需要找回家長。

所以我們要幫助小朋友學會自我調節 (Self-Soothing)或讓孩子學習自行入睡,這個方法是很重要。研究指出,三個月大的嬰兒大概會慢慢開始培養一種自我調節Self-sooth的能力。而大概到九個月的嬰兒,其實有50至80%的嬰兒都能夠一覺睡到天光,所以家長必需相信小朋友是有這個能力,幫他自己進行自我調節,可以自行入睡。

但我們要幫助他培養的,我們要先建立一個睡前的常規,包括睡房。最好是一個全黑的環境,因為全黑的環境就可以產生褪黑色素 ,是我們腦部的一種物質幫助我們產生睡意,及可以加速我們睡眠。第二, 是我們嘗試給小朋友建立一個睡前一定會做的指定動作,可以是哄他睡覺、唱歌、按摩又或是說故事,但只有一個指定動作,你可和小朋友討論是甚麼指定動作,他會想做的。每晚在那個時間,我們就做這個指定動作,接著便關燈睡覺去。這個指定動作就會令小朋友腦部開始知道差不多要睡覺了。

第四個方法是有限度安撫(Control Comforting)。這個方法就是我們會給予一些安撫小朋友,可以隨著他們的年紀,安撫的時間會慢慢縮短。例如和小朋友談天,我陪你5分鐘,然後媽媽便會出去。5分鐘後可以和小朋友說:「媽媽現在出去,一會兒可能隔5分鐘後,再回來看你。如果你可以幫自己閉眼安靜在這裡,嘗試一下自行入睡,媽媽便會親你一下。」然後,將出房間的時間慢慢增加,可能5分鐘、10分鐘、15分鐘,讓小朋友在房裡面單獨慢慢學習,培養自行入睡和self-sooth 自我調整的能力。

如果到了深夜時小朋友醒了找家長的時候,我們應該怎樣處理?其實是同樣的原則就是陪小朋友一會兒,然後鼓勵他自行入睡。如果可以的話,將時間一直延長,直至他可以自行入睡。

小朋友很少交朋友,是有自閉傾向或社交障礙嗎?

資料來源:教育專家胡善盈校監

家長都不時會關心子女:「在學校結識了甚麼朋友?」但當子女回答:「我沒有朋友」或答來答去都是那個朋友時,家長或會開始擔心子女是否有自閉傾向或社交障礙。

其實有些小朋友從小已經是這樣,可能偏向喜歡與物件玩,喜歡與玩具玩。就算到高年級,他可能沉醉於砌拼圖或做一些靜態活動,甚至自己做實驗很專注,但是未必喜歡與其他人玩。這些小朋是內斂,但不等同自閉。就等同成人一樣,有些成人可能不健談,但是可能很細心、善於觀察,他交朋友時未必會漁翁撒網,但是可能有數個知心知己,可以維持得很長久。這些是性格。

第二個情況就是有些小朋友就算是喜歡與人玩,都很有機會喜歡與比他大的小朋友玩,甚至喜歡與大人玩。可能喜歡黏著老師玩、喜歡與老師聊天,都未必喜歡與同輩玩。在老師或家長的角度,就很容易覺得他有社交問題。這些情況很多時都會出現,尤其資優或偏向聰明的小朋友。

正常的小朋友一般來說到4或5歲,由3歲以後才慢慢開始有朋友這個觀念。所以他們亦會由4、5歲開始懂得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懂得關心其他人,亦令他們容易交到朋友。若家長發現小朋友低年級的時候,不太懂得社交,其實不需要太擔心。很多小朋友到K2、K3,甚至小學,他們的能力高了,交朋友亦會容易些。

但要留意一點,就是有些從小比較成熟的低年級小朋友,可能在K1、K2直接認定這個就是我最好的朋友。這些都是小朋友正常的發展,很多時候這些小朋友長大一點,多些與他們聊天,分享一下。

最後想提醒家長要留意,如果自己小朋友比較難結交朋友,會否與語言能力有關。因為以我的經驗留意到,由PN下學期到K1上學期,小朋友的語言能力開始直線向上發展,他們說話能力的差異會愈來愈大。那喜歡說話、說話了得的小朋友會走在一起玩,甚至到高年級,會發現一樣很有趣的事件,就是喜歡說英文的小朋友會一起玩、喜歡說中文的小朋友會一起玩。這些都會影語言能力較弱的小朋友及其社交與情緒,所以家長可多點留意自己的小朋友與同學的關係,以及多點關心自己的小朋友。

如果家長真是發現小朋友有交友困難,不妨留意以下這幾點。首先是小朋友本來的性格,如果小朋友是內斂的,這不是錯或屬於有問題。最重要是不要給太大壓力予自己或小朋友,否則小朋友會開始質疑自己的性格,甚至否定自己。小朋友在成長初期一定要在愛與鼓勵的環境下成長,那他發覺周邊有很多欣賞自己的目光,他才會有自信,便會較容易踏出第一步。

第二,其實有很多小朋友未必是不喜歡交朋友,而是他們是傾向喜歡與年紀較大的小朋友玩。因為跟他們玩才覺得學到東西或覺得有挑戰性,甚至有些男孩子覺得大家都是跑得那麼快,才有競爭對手,才算好玩。所以家長不妨細心些

留意自己的小朋友會否因為太聰明、太成熟或能力太強,而傾向喜歡與年紀大些,甚至大人玩?

最後就要留意小朋友的語言表達能力,如果是能力不足,最好先解決語言能力,之後再培養社交能力。如果不是,其實很容易進一步打擊小朋友的自信心,因為他原本沒有留意自己沒有朋友。當你多問數次他便發覺,為何其他人都有朋友,只是我沒有,他又會開始質疑自己,反而會令這件事更差。

快速令小朋友冷靜的方法

資料來源:兒童行為治療師葉偉麟

很多時候我們家長看到小朋友有一些負面的情緒,例如生氣、發脾氣或是很不開心的時候,我們也很想快點息事寧人「你不要這麼生氣吧!」,或會責備他,有時候甚至會喝罵他:「你立即給我閉嘴!」,或「一!二!三!」命令。亦有一些家長會說說道理:「我們做人不應該這樣的,應該冷靜一點」,但這些方法也不是太有效,為甚麼會這樣呢?

原來這跟我們的腦部結構有密切關係,如果我們認識了腦部結構,對我們管教孩子是很有幫助的。我們只要認識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稱為杏仁核(Amygdala) 。杏仁核有兩顆,在我們後腦。當我們受到驚嚇、威脅的時候,它會發出一些訊號,讓我們可以攻擊或是逃避的,杏仁核具有反射作用。

另一個部分稱為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便是讓我們有沒有彈性,即是有沒有同理心。但是杏仁核和前額葉皮質,這兩個部分是不能夠同時運作的。小朋友的前額葉皮質發展要從兩歲至二十多歲才完全成形的,才可以聽明白你說的道理,可以想到你在想甚麼、你的感受。

因此小朋友大部分的時間都是被那兩顆杏仁核控制,所以你看到很多小朋友經常有很多情緒、經常這麼容易暴燥和容易發脾氣。

我們如何讓杏仁核停止運作呢?這一件事情很重要的。我們讓杏仁核停止運作的方法便是幫助小朋友說出他們的情緒,特別是當小朋友有負面情緒的時候,作為家長要幫他們說出來,譬如你說我看到你很不開心、我看到你很失望、很傷心,因為當你說出和形容了他的感受,他的前額葉皮質便會輸送安撫的信息到他的杏仁核 ,讓杏仁核立即停止運作。

千萬別倒轉!看到他有情緒,說出家長你自己的個人感受:「我真的很生氣!」、「你這樣做是不對的!」或「我覺得很生氣!」你這樣只會

刺激小朋友的杏仁核,令他們更反抗。所以我們在管教小朋友的第一步,不是管他或教他,而是先連繫他的情緒,再重新調整。

玩玩具都唔專心,以後學習會更難專心嗎?

資料來源: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饒方莉       

有些多家長會發現小朋友4至5歲時,經常玩玩具很不專心譬如玩一樣玩具2分鐘都未夠,就去玩另一樣玩具,然後令到全屋玩具也拿了出來,但又不收拾。家長就會擔心小朋友現在都這樣不專心,那以後考試或讀書的時候怎麼辨呢?

原來當小朋友的腦部發展未成熟 ,所以他們的專注力會差一點。研究發現靜觀(Mindfulness )可以幫助小朋友提升專注力,特別是訓練他們的前額葉,助他們提升有關功能,令他們專心的情況可以有改善。

有一些靜觀的小遊戲給大家作為參考,譬如家長可以用一些APP有一些圖示提醒,小朋友可以跟著這些APP,譬如可能有一個皮球,吸氣皮球便會變大,呼氣皮球便會變小。這樣跟著呼吸,訓練孩子專心的能力。然後中間我們加入一個叫作「木頭公仔不許動」的練習,相信很多家長小時候都玩過,但是他不可以動,他要安定坐下來然後便給他看著一個APP,亦有一個時間可以給他看到,究竟可以安定坐下多少分鐘呢?

然後如果小朋友做到的時候可以加入多一項,就是聲音騷擾。譬如可以是一些簡單的聲音,是一些平靜的音樂。如果小朋友再做到,再加入一些難度高一點的,例如卡通片或任何小朋友喜愛的東西,看看他可否在一些騷擾性的環境內安定專注在那個App和自己的呼吸上,來訓練他們的專注力。

第二我們可以嘗試設立一些的規則和視覺的提醒,即是和小朋友說你有一個規則,就是玩遊戲、玩玩具,你要玩完一樣,才開始玩另一樣,而你玩每一樣至少要玩5至10分鐘,你才可轉換玩另一樣玩具。我們可以有一些圖片讓小朋友看到一個玩具,之後收拾一個玩具,接著去玩另一個玩具。然後中間可以寫住有5至10分鐘玩一個玩具。

第三個方法就是一個行為後果如果小朋友能夠專心時,家長可以予以鼓勵告訴給他:「你做得很好啊,因為你很專心!」又或告訴他:「我很欣賞你那份心機,因為你可以安定坐著玩一個玩具,其實你可以在玩玩具中享受更多。」如果小朋友做不到的時候,我們可以給他一個後果,譬如可能和他說:「你玩完一樣,又跳去玩二樣,又跳去玩第三樣。這樣即是你遵守不了規則,那現在我們要暫停一會。」譬如可能有5分鐘的暫停時間,暫時不玩任何玩具,可能又用App幫助他安定坐下來,直至他覺得自己可以專心玩一個遊戲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繼續玩遊戲了。

第四個方法是我們叫作「星星專注力獎勵計劃」譬如給孩子一個計時器

給他一個時鐘或漏斗,然後小朋友會看著時間做一項他專心的活動,譬如1分鐘、2分鐘,家長可以和小朋友討論,我們就會給孩子一粒星星,放在錢箱裡儲起來。小朋友可以看到自己可以專心多少分鐘,然後這些星星會愈儲愈多,亦都協助孩子令自己更專心。

甚麼是對話式閱讀?跟小朋友進行對話式閱讀時有甚麼技巧和步驟?

資料來源:教育心理學家沈嘉敏及鄧偉茵

對話式閱讀顧是家長和小朋友以對話的方式進行閱讀,跟傳統伴讀最大的分別就是傳統的伴讀基本上可能是家長和小朋友說故事,或者有些伴讀家長的用意是教小朋友認字,以認字為主。但對話式閱讀好處不是在於認字,而是希望能夠藉著對話的方式讓小朋友和家長建立良好的關係,以及希望能夠幫助小朋友多表達。

對話式閱讀便是由小朋友當一個主動的角色,可以主動發問,透過這些問題、答案去引導他們,加強他們閱讀理解的能力。當家長和小朋友進行對話式閱讀時,可以思考一下要問甚麼問題及進行的步驟是怎樣。家長問問題有很多不同方法,我們會教他提示的框架,框架裡包含5種不同問問題的方法,就是英文縮寫「CROWD」。

C是Completion ,可以用填充的方式問。R即是Recall 回想,回想之前故事是說甚麼。O便是Open-ended questions 開放式,你猜猜之後會發生甚麼事呢?W便是Wh questions,即是六何法,何時、何地、何人等等。最後便是Distancing生活體驗題,究竟我們看的事物和日常生活有甚麼連繫呢?

對話式閱讀也有一個步驟的框架-「PEER」

第一個是引導,也就是問題的種類。第二便是問完之後,可以給予小朋友一些回應

便是Evaluation。Evaluate便是盡量正面鼓勵小朋友,例如他答對了,你說:「你做得很好,很留心聆聽」。如果他答錯也不緊要的,我們也要鼓勵他:「你很努力地嘗試!」然後再嘗試一下在圖書裡尋找答案

然後E便是Expand,小朋友說話句子比較短,我們可以把它擴展,例如加一些形容詞令句子更加豐富。最後便是Repeat,小朋友聆聽完後重覆說出這個故事,那麼便可以提升小朋友的口語能力。

除了閱讀時,家長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到對話式的技巧嗎?

資料來源:教育心理學家沈嘉敏及鄧偉茵

對話式閲讀中所用到的技巧,包括提問或者提問之後,家長和小朋友之後的步驟互動。其實不單只可以應用在閲讀上,在日常生活上也能應用及練習得到。

舉個例子其實可能在玩的過程上,或者逛街遇到一些新鮮的事,或者見到事物上面,都可以運用這些提問的方法。至於步驟,我們和小朋友進行一個對話和交流,例如我們平時在家玩火車,家長可以用提問方法:「平時我們在交通工具上,我們會乘搭甚麽?」

這些方法也可以讓小朋友多點表達,和家長有多點互動。除了玩,有時小朋友都很喜歡畫畫,在畫畫的過程之中,你也可以用對話式閲讀的技巧。例如用一些問句問小朋友:「這幅畫的内容是甚麽」「這個是甚麽?」「這個你何時見過?會不會是我們上星期去了公園,看到的設施有關呢?」

這些其實都是對話式閲讀技巧的其中一部分,而對話式閲讀技巧還有一些提示,例如我們要刻意停頓,這個對我們是很重要的。有時候家長會比較心急,好像問完問題就要別人馬上回答,但我們要給小朋友一些空間留白,讓他們慢慢作答。因為小朋友要時間去組織他們的句子,如果我們都記得對話式閲讀的技巧,其實都能夠幫助我們對小朋友,在平常對話方面會有多點耐性。

有機食物一定有營養嗎?

撰寫:註冊營養學家 ( 公共衛生 )  (英國)吳珮瑜

很多家庭都會選擇食用有機食品,如水果、蔬菜、雞蛋等,當被問及選購有機食品的原因時,大部分人都會回答:「因為有機食物較安全,又有營養。」今期筆者就教大家甚麼是有機種植。

什麼是有機種植?

有機種植是指以農業、生物或機械方法,代替人工合成的物質以進行農耕活動。不採用化學肥料、不用殺蟲劑或基因改造作物,善用當地的天然資源,順應自然生態的規律,當中顧及的範圍甚廣,例如:農場的有機生產區與非有機範圍之間,必須設有相距不少於 2 米的緩衝區,以防止作物受污染。

作物及品種的選擇及多樣性

  • 用於有機耕種的種子或營養繁殖器官都應經有機認證
  • 農場必須實行輪作及間作,並應盡量多樣化,避免單一種植

養分的管理

  • 須適量施肥,以防養分過剩,亦避免污染環境
  • 農場內使用的肥料,其來源、質素、施用量及施用方法應對生態環境無害
  • 應透過休耕,讓土地恢復肥力
  • 禁止使用化學合成的肥料、人類排泄物、污水廠污泥和化學廢料

病蟲草害及作物生長的管理

  • 採取合適的施肥及灌溉管理
  • 使用物理方法,包括人手、圍欄、光、聲頻、熱力等
  • 種植具防治蟲害作用(包括驅蟲及吸引天敵)的植物
  • 禁止使用化學合成的除草劑、殺菌劑、殺蟲劑及其他農藥

由此可見,有機種植是指種植過程中較注重生態保護,但於營養價值而言,有機食物與非有機食物的分別其實不大,更未有證據顯示進食有機食物的小朋友會更健康或更聰明。當然,由於有機食物較環保和少用化學農藥,筆者亦鼓勵大家多選購!

常規種植 vs 有機種植

 常規種植有機種植
安全較常用化學農藥、肥料化學農藥少 注重生態環境 使用非基因改造物資
營養沒有大分別
健康同樣需要注意低脂、低糖、低鹽的健康飲食原則